毛泽东“四渡赤水”为什么能成功?
因为他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英气逼人目光如炬
遵义会议选择了毛泽东,
他虽然还不是党和军队的主要负责人,
但他已经被选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后,
毛泽东成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张闻天取代博古成为党的总书记。
这时,
张闻天出于对毛泽东领导能力和个人品质的极大信赖,
提议由毛泽东担任党的总书记,
但这个提议被毛泽东劝阻了,
这里我们不得不为毛泽东的远见卓识而感叹!
毛泽东为什么劝阻了张闻天的这个提议?
他看问题的确看得深邃——
一方面,
遵义会议前这个位置是博古的,
遵义会议后改由张闻天接替博古,
但如果张闻天还没有担任这个职位又迅速转到了毛泽东手里,
会让很多人觉得“遵义会议有点夺权”的味道,
很多人会对此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会认为毛泽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权位,
而不是真心为了带领大家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带领大家活下去,
这样就容易导致队伍产生新的人心浮动,
自然也就会削弱红军集中力量对付敌人的主要意图。
另一方面,
这一路走来,
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毛泽东才最具有最高领袖的潜质,
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
毛泽东的能力是最强的、也是最全面的,
后来与领导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会师后,
张国焘在搞分裂活动的过程中,
他最忌惮的也只有毛泽东一个人,
其他人全都没有被张国焘放在眼里,
但张国焘野心膨胀,
既想要夺取党的领导权——打压并且想要取代党的总书记张闻天,
更想要夺取军权——打压并且想要取代军委主席朱德,
这么一来,
包括毛泽东在内,
几乎所有主要领导人全都成了他打压的对象,
也就意味着在同搞分裂的张国焘的斗争中,
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和毛泽东站在一起。
我们试想一下,
假如毛泽东接受张闻天的提议出任党的总书记一职,
很有可能张国焘就会为了对付毛泽东一个人而隐藏自己的野心去拉拢其他领导人,
这么一来,
要对付搞分裂的张国焘,
难度将会增大好几倍。
在这件事情上,
除了毛泽东,
谁都没有他的这种远见卓识,
这是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的第一个例子。
土城战役(油画)
对毛泽东本人来说,
遵义会议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处事变得更加沉着、练达,
思想变得更加缜密、周到,
尤其是变得锋芒内敛、更善于团结人了。
毕竟,
经过这么多次的打击、挫折的磨砺,
毛泽东的确变得更加成熟了,
这为他胜任即将到来的严峻挑战,
带领大家“四渡赤水”跳出敌人的重兵包围圈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遵义会议后,
追红军追丢了的蒋介石也回过神来,
重新调集了40万重兵展开了新的一轮围追堵截。
表面上看,
蒋介石的40万重兵围追堵截的确挺可怕的,
但在毛泽东看来,
这种形势并没有比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更为严峻,
因为他觉得蒋介石的这种包围圈是经看不经打的,
这都是蒋介石把各路军队东拼西凑搞起来的包围圈,
没有什么可怕的。
对毛泽东来说,
他唯一的劣势就是,
红军队伍太疲惫了,
因此而处于被动之中,
接下来,
他要做的就是怎样把红军的被动化为主动。
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重掌军权,
新的起点的第一战“土城之战”并没有让大家看到毛泽东的“用兵如神”,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向土城行进的途中,
毛泽东认为道路两旁是山谷地带,
正可以把追来而孤军深入的川军在此予以围歼,
但奇怪的是,
一番激战下来,
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战果,
原来,
敌人并不是情报所说的6000多人,
而是有10000多人,
而且敌人还有后续增援部队正在源源不断地赶来。
很明显,
此时的战局对红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毛泽东再次展现了他在紧急情况下的远见卓识,
他当机立断带领队伍迅速撤出战斗,
一渡赤水河西进。
这是毛泽东了不起的地方,
发现此路不通就赶紧换一条路,
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固执地硬拼,
毛泽东打仗从来就坚持一个原则——不能吃亏,
吃亏的仗坚决不打。
这是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的第二个例子。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这一次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
是下了血本的,
他雇了川军部署在长江南岸,
以阻止红军北渡长江。
在这样的情况下,
毛泽东认为要避实就虚、摆脱川军,
接着向西进入云南。
只有30000多人且又是疲惫之师的红军,
怎样才能从敌人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中活下来?
毛泽东的办法就是一个——在打中走、在走中打,
中国地方这么大,
此处走不成就换个地方走,
只要不停地走,
总能在走的过程中找到敌人的致命弱点和薄弱环节,
只要抓住机会就狠狠地咬敌人一口,
毛泽东就是用这种办法让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的,
为什么此前从第五次反“围剿”到遵义会议期间红军会接连惨败,
几乎濒临绝境?
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毛泽东的这种对付敌人的办法,
没有毛泽东的远见卓识,
这就是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的第三个例子。
接下来,
为了向西,
毛泽东就带着大家先回东边,
二渡赤水、攻占遵义城。
在毛泽东带领大家“四渡赤水”的这段经历中,
邓小平的体会最深刻,
他后来说长征时期的体会就是三个字——跟着走!
这三个字饱含了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的真实内心,
只要跟着毛泽东走就不会错!
二渡赤水时红军瞅准机会咬了敌人一口——俘敌3000人,
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毛泽东当初在根据地指挥反“围剿”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敌人向东合围时,
毛泽东又带着大家向西走了。
这时,
又发生了一件事再次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几乎所有人都赞同攻打打鼓新场,
只有毛泽东坚决反对,
因为毛泽东说,
现在还不是占便宜的时候,
一旦上当就会给红军带来灭顶之灾,
我们必须要经得起诱惑。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正确的,
假如真的去攻打打鼓新场,
很可能真的就让红军掉进敌人的包围圈而陷于灭顶之灾了,
这就是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的第四个例子。
毛泽东反对攻打打鼓新场还带来一个结果,
成立了以周恩来为团长、包括毛泽东和王稼祥在内的新三人团指挥作战。
接下来,
蒋介石搞不明白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到底要往哪里去,
只好分兵四面防堵,
为了调动敌人西移,
毛泽东带领红军三渡赤水西进,
并派出一个团伪装成红军主力继续向西北挺进,
主力却隐蔽集结。
蒋介石调兵大举向西追击红军,
毛泽东却又带着红军四渡赤水,
返回贵州。
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十几倍于红军的重兵,
带着没有任何根据地且濒临绝境的红军“四渡赤水”,
冲破了蒋介石花血本编织的大网,
跳出了敌人的重兵包围圈,
让红军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资料:
《毛泽东传》: 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是毛泽东》: 任志刚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