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娇,你怎么不来看我啊?你要常常来看我啊!”
这是毛主席在临终前几天,紧紧握着大女儿李敏的手,不断念叨的话。
娇娇是李敏的小名,她听到父亲的话后,心中虽满是委屈,但怎么也说不出来,只能含着眼泪不停地点头。
毛泽东和李敏
李敏是毛泽东无比牵挂的女儿,是他口中的“我们家的洋宝贝”。可就是这样一个毛泽东最疼爱的女儿,却在晚年父亲病重时,只被允许探望了三次。
这是父亲毛泽东的痛,更是女儿李敏的无奈。
作为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的一生经历着太多难以言说的坎坷,有着太多常人难以接受的一切。走进她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光环之外的那些悲痛和温柔。
“她可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
1936年7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党政军由瓦窑堡撤离,移驻到保安县城。
当时,毛泽东和贺子珍夫妻二人,住在一个非常破旧的窑洞中。在这里,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异常瘦小的女婴,她就是后来的李敏。
毛泽东和贺子珍
第二天,邓颖超、康克清、刘英等战友都来看望祝贺。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什么营养品。贺子珍怀孕期间,始终在忙于革命工作,身体极为虚弱,产后没有多余的奶水喂养孩子。
邓颖超抱着可怜的娃,心中十分怜悯,充满怜爱地说:“她可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于是大家也跟着喊这个小姑娘为“小娇娇”。
毛泽东觉得这名字还不错,让他想起《西京杂记》之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句赞美女儿家容貌的诗句,便给女儿取名为“毛姣姣”,只不过大家都习惯喊她“娇娇”。
女儿出生4个月后,毛泽东和贺子珍被迫将她暂时寄养在陕北老乡的家中,打算革命胜利后再接回来,后来又把她送到了延安的“洛杉矶幼儿园”。
李敏和家人的合照
4岁前,娇娇没有父母照顾,然而幸运的是她遇上淳朴善良的陕北老乡,在他们的保护下健康地活了下来。
1937年9月,贺子珍忽然“赌气”出走,只身前往苏联。
当她不顾一切要去苏联时,毛泽东虽然万分不舍,但最终并没有强硬阻拦,只是一再给她发电报,恳求她能回到延安。
谁也不知道出走那天,贺子珍与毛主席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从那之后,主席闭口不提贺子珍。
曾经那么恩爱的革命伴侣,最终走向这样的结局,双方心底皆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悲哀。
在苏联期间,贺子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她像亲生母亲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渐渐走进了两个孩子的心中。
周恩来、邓颖超与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1938年5月,贺子珍在苏联生下毛泽东的第六个孩子。
当时因为极度缺乏营养,襁褓中的婴儿没有抵抗住苏联严寒的天气,患上肺炎后不幸夭折。
看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死在自己怀中,贺子珍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精神几乎崩溃。
毛泽东听到消息大为震惊,思虑再三之后,决定将4岁大的娇娇送到母亲的身边,希望女儿能慰籍母亲内心深深的痛苦与无助。
“我来苏联找我的妈妈贺子珍!”
不久之后,娇娇在朱德的女儿朱敏的照顾下,来到了苏联找妈妈。
贺子珍离开延安时,娇娇还没有一周岁,现在的她已经是一个“能说会道”的4岁小姑娘了。
见到女儿的一刻,贺子珍破碎冰冷的心,充满了温暖、慈爱与温柔。
贺子珍与李敏在苏联合照
娇娇说:“我是来找妈妈的,我的妈妈叫贺子珍,是不是你呀?”
贺子珍问她:“你给妈妈带来了什么啊?”
娇娇仔细想了想,认真地说:“我给妈妈带来了娇娇呀!”
娇娇的到来,像一束无比温暖的阳光,冲破了重重的阴霾,重新照亮了母亲贺子珍的世界。
在贺子珍的一生中,她共为毛泽东生了六个儿女,其中只有女儿娇娇活了下来。可以说,娇娇承载着这位悲呛的母亲,对儿女的唯一精神寄托。
此前,娇娇也从来没有想象过,有妈妈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幼小的她,曾以为自己是个孤儿。在童年记忆中,每逢节日或者周末,其他孩子都有父母来接,只有她是跟着阿姨、老师们一同住在保育院里。
来到苏联后,她不仅有了妈妈,还有了两个疼爱她的哥哥。
李敏
可惜,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地短暂。
1941年,苏联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物资开始严重匮乏。
贺子珍每天在工厂没日没夜地织毛袜,赚取十分微薄的收入,购买基本的生活物资。她对自己是省得不能再省,还坚持要给毛岸英买书,给毛岸青买纸笔和笔记本。
战乱期间,她怕兄妹三人吃不饱,又想办法开垦荒地,种胡萝卜、土豆、黄豆等。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中,贺子珍没有可以取暖的木炭和柴火,每天吃的只有几两黑面包和玉米面粥。
为了能让三个孩子过得好一点,她作为一个母亲,几乎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
饥寒交迫之下,她的女儿娇娇患上了肺炎。
贺子珍听到国际儿童院传来的消息,内心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因为肺炎,她不久前刚失去小儿子,现在唯一的女儿也患上这种病,她太害怕曾经的一幕再次上演。
贺子珍与李敏合影
战争时期,药物十分匮乏,保育院长便将娇娇直接送到太平间旁边的屋子里等死。
贺子珍得知后,在大雪纷飞的夜晚,一路哭着,踉踉跄跄跑到儿童院,从那个充满绝望的房间里,将女儿小娇娇抱了出来。
回来后,她变卖了身边仅有的御寒衣物,买回一些白糖和牛奶,靠着这么点营养和悉心照顾,娇娇终于活了下来。
贺子珍因为白天需要工作,只得将痊愈的女儿再次送到保育院,但是每天晚上都会来接走她。
保育院长拒绝让贺子珍接走娇娇,斥责她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甚至毫无根据地责备她:“你们不劳动,不干活,难道是想让我们来养活你们这些懒家伙吗?”
李敏(左)与母亲贺子珍(中)合影
贺子珍听后十分愤怒,和儿童院的管理人员大吵起来。
为了保护孩子们,她被保育院长诬陷为精神失常,一度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在那段痛苦的岁月,娇娇独自在苏联的一所国际儿童院,过着孤儿般的生活。
“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1947年,娇娇终于得以和妈妈再次相见。那时候的母女二人,身心都受尽了折磨。
二人重逢后,谁也不愿意再呆在苏联,随后决定一同动身,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的怀抱。
贺子珍和娇娇回国后不久,毛岸英与毛岸青两兄弟,也相继从苏联回国。毛主席知道贺子珍将两兄弟视为己出,便将二人也送到贺子珍的身边,让他们陪伴着贺子珍。
对此,贺子珍也是感到十分欢喜的,她对两个孩子一直悉心照顾着,母子四人的关系极为亲密融洽。
贺子珍(前左一)与家人合影
由于4岁便去了苏联,回到中国的娇娇几乎已经不会说汉语,平日里,她便和毛岸青哥哥一起再次学习中文。
回国后,虽然每天她都能听到毛泽东的名字、看到毛泽东的照片和画像,但是她并不知道她的父亲便是毛泽东,也感受不到“爸爸”的存在。
有一天,毛岸青和娇娇坐在学校的礼堂里面聊天。
毛岸青指着礼堂墙上的一张大幅照片问娇娇:“你知道他是谁吗?”
娇娇觉得二哥问的问题有些莫名其妙,声音响亮地回答:“我当然知道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岸青笑道:“对,他也是我们的爸爸!”
娇娇大声反驳:“不可能,你瞎说,我没有爸爸!”
对她来说,爸爸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妈妈和周围的人也从未提起过这个词语。
“我没有瞎说,他真的是我们的爸爸,是他把我们送到苏联去学习的!”
看着二哥毛岸青,说得如此严肃认真,娇娇沉默了。当她再次抬头,望着墙上毛主席的照片,觉得他离自己好遥远,好遥远啊……
李敏和家人合影
后来,她询问许多熟悉的人,才基本相信自己真的是毛泽东的女儿。
在姨妈贺怡的建议下,她决定写一封信问问毛主席,因为她觉得只有毛主席是绝对不会骗人的。
娇娇不会写汉字,信是用俄文写的,字迹也是歪歪扭扭,内容如下: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身边。”
毛泽东收到信后,读着女儿充满童稚的话语,不禁哈哈大笑,随即挥笔写下一封回信:
“看到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快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回来。”
写好这封信之后,毛泽东怕寄信太慢,便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用加急电报发出去。
娇娇收到信后非常高兴,贺子珍也同意女儿前往北京,并默默为她收拾衣物。
1949年夏天,娇娇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毛泽东。
毛泽东和李敏
见面那天,她迫不及待地跑了过去,紧紧地拥抱着毛泽东,用蹩脚的中文叫了一声“爸爸”。
与女儿团聚后,毛泽东十分的高兴,特意将当时中央几位领导请过来,还向他们卖起关子:“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洋宝贝!”
当大家猜是什么“宝贝”时,贺怡将娇娇带了进来,毛泽东笑着说:“喏!这就是我们家的洋宝贝,我的外国女儿!”
娇娇用蹩脚的中文向在座的每一位长辈打招呼,长辈们都十分地喜欢她,他们可都是小时候抱过她的人啊。
暑假过完后,临近上学前,毛泽东决定给娇娇(原名毛姣姣)改名为“李敏”。
“敏”字寄托伟人对于儿女最真诚的教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毛主席希望他的孩子是不说大话空话,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人。
毛泽东和女儿一起看影集
那么为什幺姓“李”呢?
当年,毛泽东曾经化名为“李得胜”撤离陕北。“李得胜”的谐音是“离得胜”,最终毛泽东也确实取得了胜利。
这个名字对毛泽东有着重要意义,它象征着当年辗转陕北与蒋介石、胡宗南斗智斗勇的难忘回忆,象征着共产党人身处逆境依然破釜沉舟、以退为进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对李敏说,这是爸爸最喜欢的一个名字,因此决定将“李”姓传承给两个女儿。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即希望她们要独立自主,不以毛泽东子女的身份去享受特殊照顾,这也是毛泽东一向坚持的原则。
李敏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爸爸不许我们搞特殊,更不许我们打着他的旗号去谋私利,爸爸一再对我们讲:‘靠我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作为毛泽东的子女,要夹着尾巴做人,做一个普通人。”
在李敏上学的那段日子,每天晚饭之后,父亲便牵着她的手在香山公园散步,给她讲故事,督促她练毛笔字……
毛主席与女儿李敏在中南海划船
繁忙的工作之余,毛泽东几乎做了一位普通父亲能做的一切。他关心女儿的生活饮食,还有她的理想和心情。他也一再对李敏说要艰苦朴素,要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
和父亲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是李敏生命中最为快乐的一段时光。
1959年,李敏在北师范读书时认识了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两人彼此情投意合,毛泽东对此表示支持。
毛主席与女儿女婿
1959年8月28日,是毛泽东大女儿李敏结婚的日子,宾客30多人,饭菜只有3桌。
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李敏说:
“爸爸那天特别高兴,他举着酒杯,向我和令华祝福,他说,你们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风趣地对令华说:不用忧来不用愁,二人心意两相投。”
李敏夫妇与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合影
婚礼没有大操大办,就连李敏自己也说:
“这婚礼,比普通人家孩子的婚礼,还要简单、朴素,但它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这婚礼是我的父亲毛泽东亲自为我主持的。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
“何必一定要走呢,我想常常看到你和令华。”
1962年10月,李敏诞下一子,毛泽东非常高兴,亲自给小外孙儿起名叫“孔继宁”,有空时便抱着小外孙又亲又笑,“隔辈亲”在他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李敏虽然和父亲毛泽东相处得十分融洽,但和江青之间却存在着比较深的芥蒂。终其一生,李敏都未曾叫过后妈江青一声“妈妈”,这让江青对她十分不满。
因此,当看到毛泽东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画面后,江青便常常故意找李敏夫妇的茬,冷嘲热讽地说些“他们什么都不会做”之类的话。
李敏和孔令华的结婚照
江青的傲慢和轻视,使得李敏夫妻二人,尤其是丈夫孔令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1963年7月,因为无法忍受和江青一起生活,李敏强忍着对父亲的不舍,最终决定搬出中南海,离开自己的父亲,离开这个她生活了14年的家。
收到女儿搬出去住的请求后,毛泽东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默默地和女儿说:“何必一定要走呢,我想能常常见到你和令华。”
毛泽东知道女儿要搬离的原因,可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他无法解决这个矛盾,那一句“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的话,尽显毛主席当时心中的无奈。
随着女儿、女婿和小外孙的离开,毛泽东的日常生活也少了许多欢乐。
可以说直到晚年,毛泽东依然对李敏当初的搬离无法释怀,内心仍是非常不舍的。
李敏与女儿孔冬梅参加纪念毛主席的活动
毛主席病危的最后那几天,他躺在病床上,意识虽然比较模糊,却仍在一遍遍地念叨着:“娇娇怎么不来看我呢?”
毛主席又哪里知道,他心心念念的女儿李敏,对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探望,都因江青的从中作梗,而常常被拒之门外。
在毛主席人生的最后六年,只有在父亲毛泽东病重时,李敏才被允许探望了三次。
这是父亲的痛,更是女儿的无奈。
“娇娇,你怎么不来看我啊?”
1963年,李敏搬离中南海后,出入中南海的证件被收回。
此后,李敏想要见爸爸,必须在门口先联系,经过通报之后才能进去。很多时候,李敏在门口等了大半天,最后等到的不过是一句“回去吧”。
毛泽东晚年的时候,因为重病缠身,身边的人大多数被江青所掌控,许多人都轻易见不到毛主席。自毛泽东生病后,李敏也一共只见过父亲三次。
李敏在女儿的陪同下参加纪念活动
第一次是1972年1月份,陈毅元帅去世之后,毛泽东出席了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毛泽东见到女儿,他赶紧走了过去,紧紧拉住李敏的手说:“娇娇啊,你为什么不常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
听到爸爸这样说,李敏心中满是委屈,但怎么也说不出来,只能含着眼泪不停地点头。
第二次,中央办公厅突然打来电话,说毛主席已经病重,让她赶紧去看看看。
李敏听到后,立刻前往中南海,她站在爸爸的病床前,看着还在沉睡的爸爸,心疼得眼泪直流。
在回忆录中,她写道:
“我去的时候,爸爸刚刚做完鼻饲,他显得特别疲劳,体力格外衰弱。爸爸不再说话,他无力地闭上了眼睛。爸爸的手也渐渐松弛下来。我知道,此时爸爸已经很累很累了,爸爸需要休息了。也就是说,我该走了。我望着爸爸静静地躺在床上,再没有和爸爸说一句话,就轻轻地、悄悄地,退了出来。”
江青只让她停留了一会儿,就对她说:“主席已经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
李敏始终不肯走,坚持要留在父亲身边。
江青态度很强硬:“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什么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
毛主席与李敏合影
江青的话说得这般重,李敏心中哪怕有百般不舍,也只能黯然离去。从此之后,李敏就真的再也听不到父亲毛泽东的任何消息了。
李敏第三次见到父亲,是在毛泽东逝世的前几天。
那天,她无意间在中央的一封文件中,看到了毛泽东病危的情况后,不顾一切跑到中南海,哭着请求见爸爸一面。
此时,毛主席的身体状态极差,意识基本已经迷迷糊糊的。
听到李敏的声音,主席努力睁开眼睛,看着自己的女儿,他的嘴张了张,发出很小的声音。
李敏不知父亲说的是什么,在场的工作人员对李敏说:
“主席可能是在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李敏说:“我三十九了。”
毛泽东艰难地说:“不,你三十八。”
爸爸已经病成这样,还清楚地记着她出生的年月。李敏鼻子一阵发酸,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毛泽东颤抖着伸出手,握住女儿的手,闭上眼睛休息。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看影集
李敏以为爸爸已经睡着,想要将手慢慢抽出来,但毛主席却紧紧抓着不放。
他再次睁开眼睛,眼中已经满是泪水,直直地望着女儿,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话。
这次李敏听清楚了,爸爸是在问她:“娇娇,你怎么不来看我啊?”
这已经是毛泽东第二次问李敏这样的话了。
李敏听完后,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病床前大哭起来。此刻的她,心中又悔又恨又委屈。
此时,毛主席已经不能说话,他缓缓抬起手,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在女儿面前画了个“圆圈”。
李敏不解其意,身旁的工作人员也摇了摇头,表示也不明白。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一个神秘的符号吗?还是代表一个暗语?
毛泽东直直望着女儿,见李敏一直没有回答,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毛主席与女儿在中南海
几天之后,李敏再次接到中央办公厅的电话,让她赶紧去看看毛泽东。当李敏来到中南海后,看到的却是已经离开人世的爸爸,他的氧气面罩已经被摘下……
结语
临终前,毛主席对女儿做的那个手势,亦成了他逝世后的一个未解之谜。
生前,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
毛泽东逝世后,女儿李敏忽然明白过来,父亲逝世前做的那个“圆圈”动作,指的是她的母亲贺子珍。贺子珍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出生,小名叫“桂圆”。
贺子珍曾经告诉李敏,爸爸的内心,是很孤独,很寂寞的。李敏以前没有理解,在明白父亲手势的含义后,她才彻彻底底地明白过来。
李敏向晚辈讲述父亲毛主席的故事
父亲毛主席毕生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计,很多时候只能将个人对家庭、对亲人的深情偷偷藏在心底。
毛岸英去世后,毛主席将儿子的遗物偷偷珍藏在箱底整整26年,亦是将对儿子的感情珍藏在主席心底的最深处。“娇娇,你怎么不来看我啊”是主席对女儿李敏最深的思念以及最真切的爱的流露。弥留之际,那个久久不愿放下的“圆圈”手势,则藏着主席一生对贺子珍深深的牵挂和感激之情。
1994年,“世纪革命老人”雷洁琼在瞻仰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后题词: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在毛主席的墓碑前,在毛主席的著作前,在了解毛主席的事迹后,总会有千千万万高尚的人、有良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眼含热泪,怀念他,欢呼他,歌颂他!
—— THE END ——
如果喜欢别忘点个【关注】哦
或者也可【点赞】或【评论】呢
欢迎【收藏】或【转载】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