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节假期临近尾声,很多打工人也是踏上了返程之路,相比于去年,今年的年味儿无疑更重一些,春节档电影的票房也是迎来大爆发,今天才正月初五,总票房就已经接近了60亿,不断刷新影史纪录。
不少小伙伴觉得在预售期大杀四方的《唐人街探案3》会是春节档最大赢家,票房口碑双赢,但目前《你好,我是李焕英》这部电影上演了逆袭,虽然在总票房上仍有差距,但在单日票房上已经实现了反超。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影院的排片档期也悄然发生转变,《唐人街探案3》总票房第一的宝座大概率会不保,毕竟打工人返程之后会再次迎来一波观影高峰期,这时候口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顾《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在春节档的逆袭,再次验证了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无论是影视行业还是游戏发行或者是其他的互联网推广工作,前几年无往而不利的重渠道打法为何失利了?(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社会化媒体兴起,普通网民也有了发言权,让口碑传播这一传统营销方式焕发生机。2021年的互联网社会里依旧存在KOL,但更多网民从旁观者的身份转变成了参与者,所有人都希望针对某件事某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就是口碑传播的最佳土壤。
相比于前几年,当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无疑更便捷、更丰富,一部电影或许可以在上映前通过各种手段拿到更高的拍片、更多的流量曝光机会,但最终能否打动观影者的还是电影本身,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预售票房再高,口碑烂了,一旦在互联网上传播开了,后续再想增长就难了。
第二点则是我们需要认清渠道永远只是一个杠杆,无法决定市场,他需要一个支点,就是内容。当市场上出现一部好口碑的电影,影院不可能不调整拍片,毕竟所有人都是要赚钱的,在游戏发行行业也是如此,前几年硬核渠道凭借着垄断手机流量拿到了大量的收入分成,没有哪家游戏敢挑战,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戏选择放弃安卓应用商店这一渠道。
给他们勇气的不仅仅是诸如抖音、快手这些信息流渠道的兴起,而是对游戏本身的信心,即便后续上架,想必分成比例也和前几年不一样,议价权的身份发生了转变。
第三点则是在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环境下,渠道的重要性真的没那么高,前期的冷启动阶段的确能发挥不少作用,但无法决定商业竞争的胜负。毕竟即便是《你好,李焕英》这样的电影,如果观影人数太少,即便口碑再好也是很难传播出去的。
这套理论换到移动互联网推广行业也是一样的,渠道只能带给你一定量的新用户,但能否让这些用户留下来甚至是转变成付费用户,还是由产品本身决定的,渠道只能尽可能找到更多付费产品定位的用户人群。
作为市场从业人员,看到渠道的作用被削弱,本应感到不安,毕竟可能饭碗没了,但从消费者的身份上出发,这无疑是更好的一件事,只要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沉下心去做电影,而不是只想着坐拥大IP和流量明星就可以躺赢。
移动互联网也是如此,高利润的手游行业让无数公司下海捞金,前几年通过换皮蹭IP和在买量上的巨额投入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换皮游戏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真正愿意做好游戏的厂商在崛起,他们可能不擅长于渠道和买量,但通过口碑传播赢下了市场。
在越贴近生活的行业,口碑的重要越高于渠道,比如衣食住行。我们每一次花钱,都是在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希望烂片高票房的时代别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