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艺评论怎么写?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上海开班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评论怎么写、怎么学?昨天在上海戏剧学院开启的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以“自主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新媒介传播”为主题,旨在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和骨干队伍建设,提升运用新媒体传播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

文艺评论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彰显,也是大众审美的导航。新媒体带来了丰富的个体表达,但也时常陷入流量的绑架。本届培训班通过网络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生,从243名报名者中遴选出64名参培学员,其中14名是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25名是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研究生占比75%,有理论宣传方面的骨干,有编导、作家、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优秀代表。学员平均年龄36.5岁,有14人是90后,最年轻的21岁。

培训班将开展八次专家授课。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主任郝向宏讲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发网络文艺评论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讲授《审美的实践基础》,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讲授《喜马拉雅:文化科技新“声”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讲授《文化强国建设中文艺评论的使命》,《诗刊》杂志社主编李少君讲授《ai时代如何激活人的主体精神》,爱奇艺副总编徐铁忠讲授《爱奇艺内容创作的实践与思考》,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讲授《媒介变革与文艺评论话语的嬗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讲授《以话剧〈树魂〉为例,谈文艺创作的人民性》。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表示,随着新媒体平台传播力不断加强,文艺评论呈现出较高的大众参与度,一改过去只有专家学者在“说”的局面,但大量新媒体批评存在娱乐化、功利化和非理性的倾向,建构属于新时代、适应新形态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迫在眉睫。

培训班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文联、文汇报社、上海戏剧学院承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协办。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