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十年,全国战斗英雄、多次负伤立功、授予少尉军衔是真的吗?

一个全国战斗英雄,荣立五次大功,多次负伤,当兵10年,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少尉军衔,恐怕很多人都会难以置信。但事实确实如此,有图有真相。​

炮兵第一师第26团一连副排长常恩举,是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五次大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1950年,他出席了全国英模大会,受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7年以后,沈阳军区授予他“爱兵模范”和“模范指导员”称号,1982年8月离休。

在1951年2月15日的朝鲜汉江阻击战中,常恩举为了抢救弹药,头部中弹,昏迷了两昼夜。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他终于从鬼门关回来了,从此离开了炮火连天的战场。

进入医院休养期间,常恩举关心战友,忍住个人的伤痛,事事处处照顾他人。他甚至拿出一百万东北币(旧币)给大家买学习用品,这样的慷慨和无私,让他在休养期间又立了两个小功,被医院评为“模范伤员”。

在疗愈之后,常恩举被分配到了炮10师31团。可能会有些网友有所疑问,常恩举不是炮一师的吗,怎么又被分配到了炮10师?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当我阅读了更多老兵们的回忆文章后,我明白了在战争时期,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天津战役时任炮兵26团参谋长石岩在他的回忆录《永不褪色的记忆》中记载,炮兵26团配属135师进行战斗。在战斗中配合默契,表现出色。135师师长丁盛非常高兴,战斗结束后,他命令运输队派出一辆美国道奇大卡车,拉了满满一车缴获的慰问品,送到了26团,同时连同车辆、司机也送给了26团。这位司机从135师的战士,马上成为了炮一师的司机。

1954年6月,部队领导为了照顾常恩举的身体,决定让他复员,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向组织表示:“服从党的分配,到地方要好好学习,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做一个模范党员。”第二天,他愉快地来到了火车站等候上车,这时一位助理员骑着自行车突然飞奔而来,高声喊道:“常恩举同志,上级把你留下啦!”他回来后,首长笑着对他说:“党需要你继续在部队工作,希望你要安心学习。”常恩举坚定地回答:“服从党的决定,个人没有意见。”

1956年3月,常恩举刚调任炮10师31团3营8连当排长,这时,部队已实行军衔制度。肩章、领章,闪闪发光,每个干部战士都显得格外精神。部队拟授常恩举为少尉军衔。他,1945年8月入伍,是全国战斗英雄,而今却是个排级待遇,很多同志对此私下有议论。有的说:“排长参军那么多年了,那么多奖章牌牌,至少应授三个星(校官衔)!”等等。常恩举听到这些反映,总是诚恳地说:“军衔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我怎能向党伸手要荣誉呢?”

授予常恩举少尉军衔的命令公布了。他领来了一副崭新的肩章、领章,从包袱里取出一套新军装。排里的一些战士围了上来,向他祝贺。当他用小刀在金黄色的肩章上穿好孔,拿起五角星往上安钉的时候,那一刻,他的内心波涛汹涌,心里一阵酸痛,两眼禁不住地滚下了热泪。,一班长李明政轻轻地推了推他的肩膀,好奇地问道:“排长,这么高兴的事,您怎么还哭了呢?”

常恩举抹去眼角的泪水,深沉而庄重地说:“你们知道这一颗星来得多么不容易呀。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多少战友倒下了,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今天,胜利了,党和人民把荣誉给了我,当我享受这份荣誉的时候,怎能不想起死难的烈士呢!我们一定要爱护这个荣誉,紧握手中枪,誓死保卫胜利果实。”

常恩举对工作满腔热忱,刻苦努力,对同志关怀备至,体贴入微。1956年7月,常恩举调到七连当副指导员。当时,连队正开展俱乐部活动,但他不会写不会画,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请侦察兵鲁宪忠来写画,他倒上一杯开水,表示酬谢;请无线兵姚云宝教唱歌,很快把群众发动起来了,使七连的俱乐部工作一天比一天活跃。

1957年元旦,团里组织歌咏舞蹈比赛,七连歌咏获得第三名。由于没有舞蹈,受到首长批评。节后,他领着10名舞蹈骨干去“八一”小学学集体舞。首次学跳舞,他的那条伤残的腿,不听使唤,总跟不上步伐,不时地逗得老师和学生们哈哈大笑,但他毫不在意,跳了一遍又一遍。负伤的腿肿了起来,麻木难受,可他第二天又带领战士坚持学习跳舞,直到学会为止。在他的组织带动下,七连的团支部、俱乐部工作,一直是团里的先进单位。

据常恩举后人回忆,在一次战斗中,常恩举一条腿被子弹打进卡在骨头里,在当时的医疗条件没能取出来,差一点整条腿锯掉,常恩举说这副身体要继续保家卫国,坚决不能锯,最后是送到苏联才取出来保住了腿,虽然伤好后走路明显一瘸一拐,但又能重返战场他很高兴。

常恩举在炮10师31团7连任副指导员期间,做政治工作有的放矢,了解战士的思想又快又准,后来在担任连队指导员时,他善于运用活教材,深入开展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在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队有时也吃一些树叶、野菜等代食品,个别同志不爱吃,发牢骚,说怪话。常恩举发现后,没有批评这些同志。他召集大家回忆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史,并请四班副班长薛殿清讲在旧社会因为家里揭不开锅,饥饿难忍,爬到地主家的树上捋树叶吃,被地主从树上拉下来毒打一顿的经历,激发大家的阶级感情,号召战士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行动起来,多采野菜,为国家节约粮食,支援灾区人民。

战士王喜林,初中毕业,入伍后一直表现很好。可是,最近情绪突然低落。通过了解得知,他的同学有的升上高中,有的当了教师,觉得自己当兵吃亏了。针对这个问题,常恩举一方面找他谈心,帮助他提高认识,正确对待个人前途;一方面组织这个排召开小型忆苦会,回顾解放前受压迫被剥削的苦难经历和现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成果来之不易,看自己肩上保卫祖国的责任,使王喜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并主动作检查,决心紧握手中枪,献身国防、保卫祖国。

七连誉有“战斗骨干连”称号。常恩举常常以此来推动连队工作。在施工任务重、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就用连队英雄史教育和鼓励战士,学习革命前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全连指战员拉得出,冲得上,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敢打硬仗,完成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1961年,七连被沈阳军区授予“阶级教育经常化标兵连”的光荣称号。(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胡鼎楼著《在汉江岸上》

2:石岩著《永不褪色的记忆》

3:沈阳军区政治部著《模范指导员——常恩举》

4:中共大石桥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蟠龙烽火》

5:炮兵第一师政治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大事记》

说明:以上资料会对同一件事记载大相径庭,原则上采信当事者本人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