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圣人有三个半,分别是孔子、孟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孟距今太过久远。真实人物难以还原。
王阳明和曾国藩是距今较近的圣人,但是当下看来,推崇曾国藩的人似乎远远多于崇尚王阳明的人。
为何大家如此看重这“半”个圣人的曾国藩,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呢?而对于王阳明只关注他的知行合一理论。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曾国藩留下了很多封家书。
曾国藩在其封家书中详细阐述了他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他当时的情绪状态。
这如同日记一般,高度还原了人物本身的思想和心态变化。排除了一些历史记录者的杜撰和评价性言论的影响。
而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虽然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格局和理论造诣,但是关于其个人的成长历成心得体会,尤其是情绪变化没有完全展现。
二、曾国藩有看得见的缺点。
人们都喜欢有缺点的圣人,而不是完美的圣人。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选择48名大学生,让你评选最有魅力的人。
候选人为四类,犯了小错误的精英,完美的精英,普通人,犯了错误的普通人。结果出错的精英最受欢迎,其次才是完美的精英,普通人,犯了错误的普通人最不受欢迎。
曾国藩就是看得见缺点和瑕疵的“半个圣人”,与普通人更接近,而大众对于与自己相似的人物总有几分偏爱。
王阳明这样“完全的圣人”,令普通人觉得遥不可及,所以在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曾国藩。
三、曾国藩并不够聪明。
了解曾国藩的人都知道,他的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甚至有人称其为愚钝,六次科举都考不中秀才,第七次考试才考中进士。
而王阳明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小时候上课的时候就敢询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回到:“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而王阳明却质疑到:“以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就这一句话就决定了其以后的路。
四、曾国藩家世背景普通。
曾国藩是富农家庭出身,其祖辈因为勤奋得已在农民中脱颖而出,逐渐向小地主转变。
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王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参与编撰了《大明会典》、《通鉴纂要》等官修书。
曾国藩的身世更符合草根逆袭之路,而王阳明的身世决定了他的起点就高于众多普通人。所以在大家选择学习和模仿时,还是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逆袭之路。
五、曾国藩的追求更符合当下人的理想
曾国藩属于一步一步向前走,在没考中秀才时,只是专心准备考试,而入朝为官时,就是一门心思解决当下的问题,目标就是晋升,实现在超中的价值。
而王阳明是从小立志就要做圣人的人,他的思想和层次不是普通人能够比拟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
综上所述,曾国藩是当下人们觉得努力尚可够得到,摸得着的人物,而对王阳明则是全然的思想崇拜,却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