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口面,我差点和100个人接了吻

2016年有幸被邀请参观陕西省武功县长宁镇著名醋企,中午厂长热情的招待我们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涎水面。在陕西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居特色的面食,可以说是一县一面。

烧饭的是一群当地婆姨,用的是贴着瓷砖的地锅灶,上面架着两口大铁锅,一口锅煮面,一口锅煎汤水。烧火的是一个白脸婆姨呼哧呼哧的拉着风箱。不多会,锅里便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当面被端出厨房,我们所有人都被刚端上来的混合着红彤彤熟油辣子汤的酸香吸引了,面用小碗盛着,一碗里只有一筷子面条,宽汤浇上去,稀稀的一碗,几把蒜苗静静地漂在亮亮堂堂红汤上,翠如碧玉。色泽相当鲜艳让人食欲大振。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挑上一口吸溜一声咽下,手工面条筋道,入口柔韧清香,仿佛味蕾在舌尖上跳舞,酸辣过瘾,只感叹这一碗太少,不一会连汤带面吃了三碗。

白脸婆姨出来看见我们的时候,她对我说了今天的第一句话:“汤呢?”

我说“喝了”

喝了?

吃面喝汤,有什么问题。

白脸婆姨噗嗤一笑,冲着厨房说:“她们把汤喝了。”

所有人都笑起来,这时厂长走过来告诉我们,陕西人吃涎水面的规矩是:只吃面,不喝汤。在陕西,“口水面(涎水面)”才是岐山臊子面真正的名字,吃完面条,剩下的汤又倒回锅里接着煮。经过反复“回锅”的汤料其实最有味道!大家都会等在最后吃。别看听着“脏”,其实吃着香!

听后,我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同行的伙伴们也面露难色隐隐些担忧,用科学的眼光看来,未免有些不讲卫生。

“哈哈哈哈”一阵爽朗的笑声打破的尴尬的气氛,白脸婆姨笑道:“放心吃吧,汤是现熬的,你们要是不愿意吃回锅汤,我不倒就是。”

或许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古代陕西地区的人们形成了这样只吃面不喝汤的节俭吃法并流传开来。现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为了保证餐饮卫生,现在市面上销售口水面的商家们一般不会保留这个传统做法。

为什么要把汤倒回去?

据说这是三千年前留下来的习惯

岐山出身的作家红柯曾经这样描述古人们吃臊子面的场景:

周武王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牛筋一样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长面条,又辣又酸又烫,跟化开的铁水一样地汤浇到面上。汤是不喝的,回到锅里不停地轮回往返,血就热起来,眼睛跟脸红得喷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声号令,人的原始血性刹那间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叫气壮山河。


打仗前能吃上这样的面条,据说需要一个女子郑重地端着大木盘,里面十几只碗,一碗接一碗地吸溜,“跟转盘机枪一样。”汉子们埋头吃面,女子们来回穿梭,面的热气蒸腾与吸溜声不断,场面极其壮观。

这种场面,一直到现在当地人的红白喜事上,依旧可以看得见:两口大锅,一口煮面条薄如蝉翼细如银丝,一口滚沸汤莲花翻转落日红霞。第一碗汤要泼出去两次,祭祀“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再泼来祭祀祖灵排位,最后由天地祖先赐福,按照父子长幼的顺序依次吃面。

面碗里的汤要倒回锅里轮番浇面!这意思很简单,就是要让大家记住在吃面极其奢侈的年代,大家要“有福共享”。

这是一种千年的传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都同袍了,同吃一碗臊子面,有何不可?

这碗臊子面里,是老秦人的热血与乡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