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小时候
随处可见各种手艺人
他们用精巧的手艺
制作出各种精致美观又实用的东西
制作出各种令人垂涎的美食
不但温暖了寒冷的冬夜
也温暖了人心
这些东西看似简单
却需要一些耐心去等待
如今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
人心日益浮躁
很多传统手工艺都慢慢衰落了
甚至已经消失
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手艺”
是中国文化的沉淀
诠释了真正的“匠人精神”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如何用传统手艺
温暖了冬季、惊艳了时光

这两天天气冷了,该给自己添床温暖的被子了。而提起棉被,许多老一辈的人都会想到这样的弹棉花画面:一根弦、一个木槌,弹棉花的工匠用充满力量的双手拨动着弹弓丝弦,发出“嘭嘭”的声音、冒出淡淡的“尘烟”。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传统手工弹棉花逐渐被方便快捷的机器加工所淘汰,不过,在奉贤还有为数不多的棉胎加工作坊,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

人民南路72号,跻身于众多小小的门面之中,“加工棉胎”四个大字嵌在一块木质牌匾上,与周围商铺的装修比起来,略显复古,但也清爽,让人一看就明白店家的主营业务。

“老板,今天帮帮忙,帮我把这个棉花胎打一个八斤的棉被。”“好的好的。”
老熟客拿来一条旧的棉被和几斤新的棉花,让老板重新加工成一条八斤重的新棉被。棉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老一辈的人,小就睡棉被,已经习惯了棉被的味道。

章老板从小就继承祖辈的这门手艺,他说,刚学弹棉花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机械设备,所有棉被都是靠手工弹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是半机械化加工了。

只见棉花经过机器后重新出来,就变得雪白松软。将它们铺好、压实,盖上红绿两色的棉线,两面用网纱覆盖好,再压实,一床松软的棉被就制作好了。章老板说,以前一年制作棉被200多条。现在慢慢少了,主要是一些老客户,还有一些结婚的新人来定制。

在物资溃泛的年代,每当哪家门户添丁添女时,家里就准备好等他长大一点点时,为他们制定一张沉甸甸的手打棉被,毕竟娃儿总要长大,会离开父母温暖的被窝,也需要有自己的床铺及房间。在那物资短缺的年代,定制手打棉被成为很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儿时不懂,只知道被子很重、很结实,一张盖下来,再冷的冬天也冷不到。

如今的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的成果,当年厚厚的手打棉被更轻、更薄的丝绵被取代,时代的进步让人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城市里早已看不到弹棉花手艺人身背弹弓,走街串巷的身影。各种色彩斑斓的晴纶被、太空被、鸭绒鹅绒等床上用品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取代老的棉花被褥,满足了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当然有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落差感,离开了家,独立的我们,无论怎么选择棉被,也盖不出当年的温暖,在参差不齐的棉被市场下,茫茫的网上选择困难,价格鱼龙混杂,还有偶尔爆出的使用黑心棉商家的新闻令人心寒,也显得那个纯真年代劳动人们的淳朴。
当下,忙于生计的你我,奔波于城市之间,一年到头和父母、亲人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只是每当春节回娘家时,父母抱出儿时熟悉的手打棉被时,不但温暖而且还感动。

“手打棉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人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时,那手工匠人“嘭嘭”弹棉花的声音也早已成为人们难以抹去的一份记忆了。
看到这里
您是不是也想念起
那些盖棉被的日子了呢?
您还知道有哪些“老手艺”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说不定下一期
小编就帮您去“探访”一下哦
通讯员:薛伟(南桥镇)
记者、编辑:凌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