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金合作”秒变现实版“劫掠”!
五年前,英国政府高调欢迎中国资本,称中国敬业集团收购英国钢铁公司是“中英黄金时代的典范”,不仅挽救了濒临破产的钢厂,还保住了3200个就业岗位。
然而,2025年5月23日,这场“黄金合作”却变了味,英国政府突然翻脸,不仅要抹去敬业集团近10亿英镑的债务,还要强行接管中国企业苦心经营的工厂。
这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信用破产”,还是西方对华资本的双重标准?
债务纠纷的根源
2019年,英国钢铁公司深陷泥潭,连续12年亏损,濒临破产边缘。
关键时刻,中国敬业集团挺身而出,以7000万英镑(约6亿人民币)的价格完成收购,接手了英钢在英国和荷兰的资产。
这不仅是一场商业交易,更被英国政府和媒体盛赞为“中英合作”的典范。
敬业集团承诺投入12亿英镑用于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旨在将英钢从破产边缘拉回正轨,同时保留了3200个就业岗位,稳住了斯肯索普和蒂赛德地区的经济命脉。
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的责任感,也为英国钢铁产业的存续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英钢的经营困境并未因中企的接手而彻底扭转。
自2020年起,英国政府推行的“净零排放”政策大幅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环保成本,而美国对英国钢铝产品加征的25%关税进一步压缩了英钢的出口市场。
高昂的能源价格、供应链瓶颈以及全球钢价波动,让英钢的运营成本雪上加霜,到2025年3月,敬业集团因每日亏损70万英镑,被迫关闭斯肯索普工厂的高炉以止损。
这一决定却被英国政府扣上“威胁战略产业安全”的帽子,成为后续接管和债务纠纷的导火索。
敬业集团的付出不可谓不大。从收购到运营,敬业不仅投入巨资,还积极响应英国的环保要求,计划在蒂赛德建设电弧炉(EAF)以推动绿色钢生产。
然而,英国政府的态度却在短短几年间从热情拥抱转为冷眼相向。
英国政府的“立法赖账”
2025年4月,英国政府的态度彻底暴露。
一项名为《钢铁行业特别措施法案》的紧急立法在议会通过,授权政府强行接管英钢的斯肯索普工厂,并对敬业集团高管发出威胁:若不配合,将面临监禁和罚款。
英国商业部长雷诺兹公开指责敬业集团“摧毁英国战略根基”,将工厂关闭归咎于中企的管理不善,试图以此为借口将英钢“收归国有”。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违背了商业契约精神,更是对中企合法权益的公然践踏。
更令人震惊的是,英国政府不仅要接管工厂,还计划通过立法直接抹去英钢欠敬业集团的近10亿英镑(约97亿人民币)债务。
根据2023年英钢的财务数据,其债务总额为7.36亿英镑,几乎全部欠付敬业集团及相关公司。
正常情况下,若政府接管企业并清算债务,需按市场价支付高达8亿英镑的补偿。
然而,英国政府却选择了一条“零成本”的路,通过立法直接勾销债务,将后续25亿英镑的工厂改造费用转嫁给英国纳税人。
这种“赖账”行径,无异于将中企的投资化为乌有,同时将财政负担甩给本国民众,从“欢迎投资”到“立法赖账”,英国政府的操作堪称“教科书式”的翻脸不认人。
敬业集团当初的12亿英镑投资承诺,如今却换来了工厂被强行接管、债务被一笔勾销的结局,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中企的背信弃义,更是对国际商业规则的粗暴践踏。
国际博弈
英国政府的这一系列操作,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要求英国“切实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并强调债务问题应通过商业谈判而非单边立法解决。
中方警告,若英国继续推进这一“掠夺式”政策,将对中资赴欧投资产生严重的寒蝉效应。
英钢事件的核心,不仅仅是中英之间的商业纠纷,更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下战略产业争夺的白热化。
英钢作为英国唯一具备全链条生产能力的钢铁厂,其存续直接关系到国防、基建等关键领域的供应链安全。
英国政府宁愿背负“国家信用破产”的骂名,也要通过立法手段保住这一资产,恰恰反映了其工业空心化的危机已逼近临界点。
近年来,英国钢铁产业持续萎缩,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让其在面对地缘政治和经济波动的风险时显得脆弱不堪。
然而,英国选择以牺牲中企利益为代价来“保产业”,无疑是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这种单边主义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英之间的经贸信任,也对全球商业规则构成了挑战。
结语
英国政府对敬业集团的“赖账抢厂”行径,不仅让中国企业成为受害者,也让英国的“自由市场”招牌彻底崩塌。
面对产业链安全的困局,英国选择了以国家信用为代价的短视行为,这不仅是对中英合作的沉重打击,也为全球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参考资料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英媒:英国当局正讨论立法注销英国钢铁公司欠中国公司债务的可能性》2025年5月23日
央视财经:《英国紧急立法 避免英国钢铁公司工厂关闭》2025年4月13日
红星新闻:《英国议会通过紧急法案,将从中企手中接管英钢 中方回应》202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