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时代,谁掌握了矿产,谁就掌握新的未来。
可最近,非洲大陆的矿产争夺战上演了一出令人咋舌的 “农夫与蛇” 戏码!
刚果(金),这个曾靠中国投资摆脱贫困的国家,竟然学起乌克兰玩起 “矿产换安全”,把中国价值 70 亿美元的矿产协议抛在一边,转头向美国大兵敞开怀抱。
曾经一贫如洗的刚果(金),在中国投资刚见成效时就想 “卸磨杀驴”,
难道中国在当地的巨额投资真的要打水漂吗?
中国投资撑起半边天
说起刚果(金),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就是 “穷”,但其实它地下藏着宝贝 —— 全球最丰富的钴、铜等关键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有多重要?现在满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车,手机里的锂电池,都得靠钴来 “续命”。
而中国企业在刚果(金),已经牢牢掌控了全球最大的两座钴矿,可以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离不开这里的矿产;
反过来,刚果(金)能从 “非洲穷国” 变成 “矿产出口大户”,背后也全是中国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
早在 2007 年,中国就开始在刚果(金)布局。中资企业带着资金、技术和设备,在当地建起了现代化矿山、冶炼厂和公路铁路。
据统计,过去十年间,刚果(金)的铜产量增长了三倍,钴产量也近乎翻倍,这背后 90% 以上的投资都来自中国。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中国企业扛着政局动荡和疾病流行的风险去修路开矿,刚果(金)至今可能还在靠卖原始矿料换外汇,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但最近,刚果(金)突然变了脸。
今年 2 月,该国宣布实施为期 4 个月的钴出口禁令,理由是 “提振钴价”。
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多少有点想拿捏中国的意思 —— 毕竟中国是刚果(金)钴矿最大的买家,禁令一出,全球钴价立马涨了 15%,中国电池企业的成本压力陡增。
可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禁令还没到期,刚果(金)又放出风声,要继续收紧出口,同时向美国抛出了矿产合作的 “橄榄枝”。
突然 “反水”
4 月,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派代表团赴美,提出了 “矿产换安全” 的协议构想。
核心意思是:美国派兵保护刚果(金)的矿区和运输线,作为回报,刚果(金)将优先向美国供应钴、铜等战略矿产。
这招简直是照搬美国在乌克兰的套路。
当年特朗普政府就想和乌克兰签类似协议,用 “安全承诺” 换取稀土等资源,可惜没谈成。
如今刚果(金)主动送上门,特朗普政府自然喜出望外,立刻表示 “已展开磋商”,还承诺让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牵头投资刚果(金)的矿业和基建。
刚果(金)为啥突然转向美国?说白了,还是想在中美之间玩平衡。
一方面,中国投资占了刚果(金)矿业的大头,当地人担心 “被中国垄断”;
另一方面,美国近年来加大了在非洲的战略布局,公开宣称要 “对抗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
刚果(金)的政客们觉得,有了美国撑腰,既能从中国那里要更多好处,又能傍上 “世界警察” 保障安全,简直是 “两头通吃” 的妙棋。
但刚果(金)可能打错了算盘。
美国的 “安全协议” 靠谱吗?
先不说美国有没有真心帮它守护矿产,单看美国在非洲的 “前科” 就知道这事悬。
比如,美国在尼日利亚承诺打击海盗保护石油设施,结果派了几架侦察机转了几圈就没下文了;
在索马里,美军基地倒是建了不少,但当地海盗依然猖獗。
更关键的是,美国企业去刚果(金)开矿,真能像中国企业那样 “接地气” 吗?
中国企业在刚果(金)修路开矿时,都是自带施工队、自建电厂水厂,甚至连工人的疟疾防治都管。
而美国企业习惯了 “高端操作”,动辄要求刚果(金)政府先修好公路铁路,再解决电力供应,否则免谈。刚果(金)政府哪有这能力?
说白了,美国所谓的 “投资”,大概率是想空手套白狼。
用几张 “安全承诺” 的空头支票,换刚果(金)的低价矿产,顺便挤走中国企业,给自家军工集团和矿产巨头铺路。
眼看刚果(金)向美国献媚,最着急的可能是那些唱衰中国投资的人。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糟。
中国的 70 亿美元投资会打水漂吗?
首先,中国在刚果(金)的投资大多是长期协议,这些项目都经过刚果(金)议会批准,受国际法保护,可不是说撕毁就能撕毁的。
其次,刚果(金)的矿业已经深度依赖中国产业链。
举个例子,刚果(金)出口的钴矿 90% 都是粗加工的钴盐,必须运到中国的精炼厂提纯后才能用于电池生产。
美国就算拿到了钴矿,短期内也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加工渠道。
更何况,中国企业在刚果(金)雇佣了超过 10 万名当地工人,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这些都是美国企业短期内无法复制的 “软实力”。
最重要的是,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从来不是 “零和博弈”。
我们欢迎其他国家参与非洲开发,只要是真正帮非洲发展的合作,中国都持开放态度。
但刚果(金)要是以为靠美国就能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那就大错特错了。
看看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哪一个不是在与中国合作中实现了经济腾飞?
靠 “傍大国” 搞平衡或许能得一时之利,但长远来看,只有踏实搞基建、促就业,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结语
刚果(金)的 “矿产换安全” 闹剧,本质上是非洲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一次迷茫试探。对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提醒。
我们在非洲的投资不能只盯着矿产,更要帮当地筑牢自主发展的根基,才能避免 “农夫与蛇” 的悲剧重演。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