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消费市场“新常态”下的韧性、分化与机遇

一、消费增长步入“新常态”:温和复苏与结构性分化并存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市场延续了以个位数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至4%左右,但市场并未陷入全面收缩,而是呈现出温和复苏与结构性分化并存的复杂格局。

数据支撑:

1. 总量韧性: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2025年1-2月增速回升至4.0%,其中家电、通讯器材等品类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零售额增幅达10%-26%。

2. 服务消费崛起:服务消费增速(6.2%)快于商品消费,文旅、冰雪经济、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贡献显著。例如,2024年冰雪产业规模达970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万亿大关。

3. 区域与群体分化:农村居民收入增速(6.6%)高于城镇(4.5%),但一线城市低收入青年因就业与房产贬值压力,消费信心持续低迷。

核心矛盾:

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谨慎预期与部分领域需求释放的并存。麦肯锡调查显示,2025年消费增长预期为2.3%,与2024年持平,主要依赖城镇化率提升(67%)与家庭户数增长(0.9%)的边际贡献。然而,家庭收入增长预期从2.5%降至1.4%,叠加就业焦虑(36%受访者担忧职业稳定性),抑制了消费潜力完全释放。

二、消费信心:从“普遍低迷”到“结构性趋稳”

尽管整体信心仍低于疫情前水平,但政策干预与收入改善推动部分群体信心企稳。

政策效应显现:

2024年四季度以来,以旧换新、消费券等政策拉动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增长。例如,家电零售额增速达12.3%,家具类增长3.6%。

央行刺激政策使81%受访者对宏观经济前景信心增强,农村地区受益于乡村振兴政策,消费信心显著提升。

群体分化特征:

1. 乐观群体:Z世代、三线富裕中老年、一线银发族更关注性价比与体验消费。例如,银发群体在保健、宠物消费领域渗透率指数达135-165。

2. 悲观群体:一二线新中产、低收入千禧青年因房产贬值(48%城镇居民担忧资产缩水)与生活成本压力,消费意愿持续受压。

消费行为变迁:

消费者决策从“信心驱动”转向“收入驱动”。例如,富裕城镇家庭计划2025年增加2.6%日常支出,重点投向住屋装修、汽车及体验服务,部分动用储蓄维持消费水平。

三、消费分级:降级与升级的辩证共存

市场热议的“消费降级”实为**消费分级**的体现,即不同群体、品类呈现差异化趋势。

降级现象:

平替与白牌崛起:80%消费者自认“消费降级”,拼多多白牌商品营收增速超50%,抖音白牌美妆单月成交额达10亿元,远超传统品牌。

非刚需收缩:化妆品消费同比下降26%,烟酒、家电等品类被列为“风险品类”。

升级动力:

1. 质价比竞争:消费者追求“低价≠低质”,会员店通过高质价比产品(如100%果汁均价低13%)实现21%销售额增长。

2. 情绪价值消费:30%消费者为情绪疗愈付费,谷子经济规模达1689亿元,宠物经济、悦己消费成新增长点。

3. 高端品类韧性:汽车市场中,20万元以上车型因智能化升级需求,市占率持续提升;高端新能源品牌加速替代传统豪华燃油车。

四、前瞻性洞察:企业破局三大战略方向

在“新常态”下,企业需从**人群细分、场景创新、价值重构**三方面应对挑战。

1. 人群精细化运营

银发经济:针对3.1亿老年人口开发健康、适老化产品,如智能穿戴设备、康养旅游。

Z世代与情绪消费:通过IP联名、社交裂变(如霸王茶姬萌宠营销)增强情感链接,提升用户黏性。

2.全渠道与场景融合

即时零售与下沉市场:天猫京东通过大件物流包邮覆盖西北五省,带动家具成交暴增500%。

AI赋能营销:利用生成式AI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点击率+1.5%,成本-60%),构建个性化消费体验。

3. 价值锚点重塑

品牌信任体系:强化质控与售后服务,如泡泡玛特通过私域运营贡献90%营收,山姆会员店续卡率达50%。

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尽管支付意愿下滑,高收入群体仍愿为低碳产品溢价,长期需依赖社会共识深化。

五、结论:韧性中的结构性机遇

中国消费市场虽面临增长收窄与信心分化的挑战,但其超大规模市场(14亿人口基数)与持续迭代的创新动能(如冰雪经济、国潮、AI电商)仍蕴含巨大潜力。未来,能够精准捕捉消费分级趋势、深耕细分场景、构建情感与功能双重价值的企业,将在“新常态”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