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亏百亿、裁员自救!“AI四小龙”难了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现在,ai很火,但是昔日的ai四小龙,日子似乎很难过。

最近,a股上市的云从科技,发了年报。

营收3.98亿,同比下降37%,归母净利润-6.96亿,比2023年亏损继续扩大。

按照当初上市时候的预想,公司的复合增长率要达到33.6%,2024年的营收,要达到32.27亿,结果,现在只有预想的12%。

本来,2025年,预计该是盈利的,但是现在看来,难。

更惨的是,公司的现金还剩下8亿多,再这么亏下去,资金链的断裂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而另一家商汤科技,一直以来,不差钱。

商汤是ai赛道融资大户,天眼查显示,商汤在上市前12轮融资,总额在52亿美元(约合340亿人民币),上市融资55.52亿港元,而在2024年,两次配股,筹资48亿港元。

当然亏起来也不手软。

2024年,商汤科技营收37.7亿,但是净利润亏掉了43亿,而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商汤的亏损总额,达到462亿。

只不过,靠着配股融资,手里还是有127亿的现金储备,但是这些钱能烧多久?按照这个亏损速度,2年。

他们活得咋样,股价最清楚了。

商汤已经距离刚上市时的高点,跌去了85%,而云从科技也跌掉了70%。

登高跌落,对于资本市场来讲,算是“恐怖故事”了,而另外两家,依图科技和旷视科技,ipo进程一直不顺利,现在已经离资本市场越来越远了。

流水般的钱,都哪儿去了?

别说,还真没浪费,大家都在卷研发。

大家的研发费用都是拼命地堆,云从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19%,而商汤的研发支出更是从2018年的45.9%涨到了2023年的102%。

当然了,钱大部分都拿来开工资了。

比如商汤,不仅研发人员开高薪,行政人员的薪水都高于同行,董事薪酬一度接近4亿。

本来,科技企业砸钱搞研发,问题不大,但是钱越烧越多,公司却越来越糊。

2023年,整个行业都在搞大模型,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字节的云雀,不出一个大模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公司。

ai四小龙,也开始搞大模型。

商汤的日日新、云从的从容、旷视的太乙、依图的天问,也都是有自己的产品的,研发的钱花了不少,但是在市场上没打出什么水花来。

而云从也试图在资本市场搞钱,继续砸大模型。

2023年,云从科技准备定增36.35亿,研发“行业精灵大模型”,但是定增预案抛出去1年后,金额就缩水了,从36.5亿调整为18.52亿,差不多腰斩。

又4个月过去了,定增黄了,市场没人买单了。

然后,ai四小龙的故事,就变成了,裁员,降本增效:

  • 商汤撤掉了不少非核心业务,人员缩减了2000多人,海外战线收缩,办公室向低成本区域转移;

  • 云从也传出降薪,核心技术人员辞职,2024年又裁掉了43%的员工,研发人员居多;

  • 上市失败后,依图和旷视也接连裁员,并关停了部分子公司。

其实,在1.0时代,四小龙也算是技术领先的ai公司。

他们基本上以图像视频起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刷脸”,各种刷脸的订单不少,但是个人用户是刷脸的使用者,而非消费者,那时候,ai可以说,跟普通人还没啥大关系。

结果,后来大火的chatgpt、deepseek这样的生成式ai,成为了市场主流。

这个时候,还主要做安防、aiot、智慧城市等的四小龙,似乎就掉队了不少,商业化就是致命伤。

刷脸支付、智慧城市、安防监控,每个都挺高大上的,但是主要面向大客户,比如政府、金融机构,而这些单子的特点是,利润有限,回款周期长。

关键是,没有标准化产品,就很难规模化盈利。

定制化项目走不了可复制的路子,一个订单结束,第二个订单需要重新开发,高成本但是低毛利,赚钱太难了。

而且,后续订单乏力,一旦完成,后续新业务基本很难开展了。

现在ai公司这么多,未来就是,tog业务谁便宜谁中标,如果toc又没有爆款应用,前期的高研发投入,就会转化成后续的利润空间的极限压缩。

卖不动、复制难、烧钱多,商业上难以摆脱亏损的困局。

现在,云从、商汤、依图,他们也开始押注生成式ai,路线上肯定算是正确的,起码已经开始贡献一部分营收了。

而旷视也开始走差异化的路子,从ai转型智驾,而它的智驾子公司,已经从旷视独立,并开始向吉利靠拢,现在产品也开始落地到吉利的车型中,旷视的创始人印奇,还当了力帆(现千里科技)的董事长。

但是,市场依然不太乐观。

各种“小龙”、“小虎”们在涌现,市场快速变动,一旦掉队,很难跟上,如果继续高成本无效研发,未来可能更惨。

而差异化的旷视,则进入了一个更卷的赛道, 智驾在吉利内部,就有好几条线,已经算卷生卷死了,更何况整个市场了。

钱都亏完了,之后咋办呢?

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