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口袋公园、小游园,利用方寸空间为城市添“绿”。图为昌吉市的城市建筑与滨湖河景观带相互映衬。陶维明摄(人民视觉)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发展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图为近日,峡江县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学习锂电池检测技术。陈福平摄(人民视觉)
贵州省黔西市近年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托育机构,有效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图为5月12日,黔西市莲城街道一托育中心,老师带领小朋友堆积木。周训超摄(人民视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明确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强调“投资于人”意味着什么?将给普通人带来哪些改变?新提法引起广泛关注。
“投资于人”意味着什么?
——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在民生改善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投资于人”。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这是宏观政策的创新,旨在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稳增长、稳就业中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告诉本报记者,在当前发展阶段强调“投资于人”,是基于中国经济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战略抉择。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基础设施、技术设备、厂房建设等物质投资,助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则需要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为经济长期发展储备动能。
金李认为,“投资于人”的本质是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将个体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这种投资聚焦于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领域,强调对人的内在潜能开发,有利实现社会整体生产率的提升。
“投资于人”有利于将14亿多人口的市场势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重点任务。“‘投资于人’能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与消费预期,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关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他认为,全面“投资于人”可以从实质上破解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信心减弱的突出矛盾,形成内需引领、消费拉动增长的新局面,这是未来10年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投资于人”也有利于更好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火爆出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石松向本报记者解释,一国的科技创新水平通常与其人力资本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培育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同时补齐人力资源投资的短板,建立起长期、稳定、包容、富有活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投资于人”,要更加重视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以“人才”替代“人力”。
强调“投资于人”,还是对民众需求的积极回应。“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强调‘投资于人’能够更好满足现阶段民众需求。不仅有利于破解人口红利减弱困境,如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劳动生产率;还能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如通过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失能老年人等群体的支付能力,释放长期照护需求。”黄石松表示。
重点在哪儿?
——利好政策、增量资金优先向民生领域倾斜
“投资于人”指向的是民生改善,意味着利好政策、增量资金都要优先向民生领域倾斜。翻看今年各领域、各部门的“任务清单”,民生分量持续增加,“投资于人”的导向贯穿其中。
学有所教——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于近期陆续启动,包括科学规划布局城乡中小学校、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多种途径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等试点内容,以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也已部署开展,旨在提高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同时,为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今年将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力争再增加2万人。
病有所医——2003年至2024年,国家财政对居民参加医保的补助从10元增长到670元,大大减轻了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参保人的“药篮子”也在不断升级。近日公布的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增91种药品。其中,90种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38种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无论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创历年新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就业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既注重“扩容”,包括围绕重点领域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岗位释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稳岗拓岗,深挖吸纳就业潜力;也注重“增效”,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拓展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渠道,加大以工代赈支持,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帮助重点群体提高求职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同比增加5万人,快于时序进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强调“投资于人”还要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表示,提高收入水平,可以切实提高人的创新创造创富能力,当前尤其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既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也要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3元,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谁来投?
——财政支出是主要资金保障,同时鼓励多方参与
“投资于人”,钱从哪儿来?
财政支出是“投资于人”的主要资金来源。2025年我国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包括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
财政部提供的信息显示,支出总量上,今年我国拟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提升先进产能,为“投资于人”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支出结构上,2025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卫生健康、住屋保障等领域支出保持较高增幅,民生领域保障更加给力。
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运行中的多项数据,彰显民生重点领域保障有力。一季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570亿元,同比增长7.9%;教育支出11249亿元,同比增长7.8%。
改善民生,同样需要做好项目支持和储备,一批“投资于人”的项目正加快开工实施。今年将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在乡间,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平原村的蜿蜒村道间,随着最后一盏路灯通过检测,全村355盏太阳能路灯以100%合格率正式点亮山乡。看城市,北京清河两岸经过治理变成骑行绿道;重庆塔坪片区老旧小区建起了社区食堂;江苏无锡的老旧厂房被打造成文化园区。
投资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需要多方参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
今年以来,聚焦民间投资的利好政策更多了。从整体营商环境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日前正式发布,负面清单缩减到106项,养老、医疗、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一大批准入限制得到放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实现目录清单全覆盖,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进一步改善了营商环境。从具体领域看,在养老领域,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行业,对接收经济困难等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参照公办养老机构予以补助;在教育领域,全国智慧通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近日成立,多个民营企业参与其中,以培育更多高素质通信人才。
强调“投资于人”,也带来了产业新机遇。今年一季度,养老产业快速增长,传统养老服务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蓬勃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两位数。专家指出,当发展重心转向“人”,所有围绕“人的需求”的创新,都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金李解释说,“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如同“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投资于物”能通过基建等项目快速刺激需求、稳定就业;而“投资于人”则需持续投入方可见效,为长期发展储备动能。唯有让“物的投入”服务于“人的发展”,让“人的进步”反哺“物的升级”,才能真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徐佩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5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