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谈判向来波诡云谲,但这一次双方终于在瑞士日内瓦会晤后抛出了一个"意外的惊喜"。5月12日中美联合发布声明,宣布互相取消了91%的高额关税,并对剩余的24%征税决定实施90天暂停期。
消息一出,全球市场立刻迎来剧烈反应,多个国家的主要股指集体上涨,投资者松了一口气。但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涌动着一股更深的暗流——稀土。
众所周知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博弈从来不只是数字的游戏。战略资源稀土的出口管控、科技与安全的双重博弈、供应链的主导权,才是真正的"底牌较量"。在所有争议中,稀土问题成为当前谈判中最难解的死结,也被看作是接下来的核心焦点。
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关税加减法"。事情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今年3月,当时美国以打击芬太尼类药物走私为由,针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加征了总计20%的关税。表面上这是为了解决美国国内的毒品危机,但熟悉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中国并未坐以待毙,在数轮外交和内部评估之后,中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对等反制措施,在关税领域实施了加码,精准打击了美方在高科技制造链条上的命门。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措施之一就是对部分中重稀土的出口进行严格管制。
稀土并不稀,却稀在其“精炼加工技术”——这是全球产业链中最难以替代的一环。中国在这一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的工艺和经验,掌握着世界近乎九成的精炼能力。换句话说,就算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稀土原矿,最后还得运到中国来精炼。中方祭出这一“硬核反制”,不止于经济层面,更是一次精准的战略回击。
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对抗后,全球多地供应链受到冲击,美国内外压力骤增。数据显示从汽车零部件到新能源设备,大量依赖中国中间产品的企业纷纷出现订单延迟、成本激增现象。最终这种经济层面的反噬迫使美方不得不坐回谈判桌前。
5月12日,双方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联合声明,宣告对彼此征收的高额关税中,各自取消了91%的部分,并同步暂停实施24%的新增关税,限期90天。这被外界解读为一次“极其罕见的战略默契”。
表面上这是一次互利的退让——美国将对华税率从145%调降至约30%,中国则将对美税率同步调降至10%。但看似对等的让步背后,却埋着彼此不同的盘算。美方的目标很明确:希望通过关税减压,换取中国在资源与科技封锁上的某种松动。而中方更清楚,真正的博弈,还没有开始。
全球市场却没来得及细想这些“变量”,便已经用涨幅表达了它们的态度。标准普尔500当天上涨2.1%,道琼斯指数更是单日暴涨近500点,人民币汇率则应声反弹。财经评论员普遍将这次“暂停”形容为一场“双赢的战术胜利”,但没有人敢断言它会是持久的和平。
不过真正有经验的分析人士一眼就看穿,这次和解只是一个阶段性结果,真正难啃的骨头还在后面。尤其是——稀土问题,并没有在这次协议中画上句号。
很多人理解错了中国稀土的优势,以为是“我们出口多”,其实不然。中国真正掌握的是稀土产业链的中下游——从提纯、冶炼到深加工,中国企业掌握了几乎全球九成以上的技术资源。
据统计2023年中国稀土产量约占全球60%,但精炼产能占比高达92%。也就是说,哪怕其他国家找到稀土矿,也很难跳过中国进行后续工业应用。再比如美国军工系统内,至少有8万个零部件需要使用中国提供的稀土材料。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长年在稀土资源整合、环保标准制定和技术积累上的深厚积淀。
中方对于稀土的管控,并非心血来潮。从2024年底起,中国已对部分稀土出口启动分批许可制度,明确规范了用途流向,尤其对军工、半导体等敏感行业产品出口审查严格。
2025年4月出口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当月稀土出口同比下降15.6%,一方面源于出口审查收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方正在主动削减外部依赖,提高资源战略控制力。
更为关键的是出口管控并不等同于封锁。中方的核心思路在于“可控、可追溯、有限度开放”。这与欧美过往希望“以市场换市场”的逻辑不同,中国更倾向于以资源安全、技术提升为前提,在安全框架内进行有选择地合作。这种策略给未来的谈判留足了空间也保留了博弈的主动权。
尽管目前24%的关税进入了为期90天的缓冲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相反,接下来的谈判才是“真刀真枪”的关键阶段。三项关键议题将主导下一轮谈判:
20%的芬太尼关税是否取消?特朗普政府主张保留的10%“最低基准关税”是否松动?中方的稀土出口是否存在放松的可能?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一项都牵动产业链命脉。
尤其是稀土,其战略属性让它很难在短期内被纳入互惠清单。中方态度也非常明确,只有在确保国家利益、产业安全和外交对等的前提下,才可能谈到实质性放开。
而美方也并非没有策略。据悉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联合声明后强调,未来中美要构建可持续、互利的经济关系,并避免“脱钩”。这番言论虽然和缓,但也流露出美方迫切希望中方在稀土政策上有所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期还在全链条打击稀土走私问题。商务部、海关、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行动,专门整治走私、第三国中转等隐性漏洞。这种态度显示出对外政策的决绝,也表达出对于资源出境控制的严肃态度。
不可忽视的是,这场中美谈判已不再是双边问题,它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矿产资源供需高度不平衡的背景下,一次对话的进展,就足以影响航运、能源、军工、科技甚至资本市场的走势。
例如,欧洲多个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矿产管控表示“高度关注”,开始寻求构建本地稀土提炼产业链。与此同时美国也加速与乌克兰、加拿大等地建立资源合作关系。
但现实是这些国家在技术、成本与供应链整合能力上,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替代中国的优势。在这个阶段中方并未选择“趁热打铁”,而是有节制地释放信号——这是智慧,也是战略。
稀土不是终点,而是中美之间进行“能力测试”的关键战线。正如中国近年来在半导体、新能源车、电池材料领域取得突破一样,今天中方的反应方式,也逐渐从“被动防御”走向“主动调控”。
商务部多次提及“战略安全边界”和“产业链稳定责任”,表明中方是在打“战略自主”的基础战。对方每前进一步,中方都要求“等值让步”。
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中美不可能脱钩,任何形式的“彻底分割”都将造成全球经济灾难。美方希望双方能构建“稳定、互利、透明”的经贸合作框架。
这是一种现实的认识,也是一种微妙的示弱。中美日内瓦会谈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并不是这一纸“暂停条款”,而是双方是否能在剩余90天内找到“平衡点”。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经济谈判,而是两种模式之间的磨合;不是零和游戏,而是看谁更能在复杂格局中掌握主动权。而稀土如今正站在聚光灯下,成为影响全球博弈格局的“战略信号塔”。
未来几个月,世界都在等一个答案:这场贸易风暴,会就此停歇,还是再次掀起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