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同仁堂实现营业收入52.76亿元,同比增长0.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2亿元,同比增长1.1%。
同期,同仁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0.84亿元,同仁堂将其归功于公司不断优化原料采购节奏,库存结构更趋合理,整体采购支出趋于平稳。
整体来看,相对于2024年年报的“增收不增利”,同仁堂的2025年似乎开了个“双增”的好头,但与往年一季报业绩动辄两位数的增速相比,同仁堂的前进脚步仍呈现出明显放缓的态势。历年财报显示,自2021年一季度到2024年一季度,同仁堂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2.33%、6.67%、30.08%、2.4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3.24%、25.61%、30.85%、10.04%。
不仅如此,从营业利润来看,由于营业成本进一步上升,同仁堂2025年一季度仅录得9.969亿的营业利润,相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210万元;净利润录得8.409亿元,比24年同期也少了2160万元。但在利润分配的时候,同仁堂却开始大秀“财技”,调低了少数股东权益占比,调高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占比。报告期内,同仁堂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但少数股东权益同比减少了10.4%。
“美化”财务数据并不能掩盖同仁堂成本端的巨大压力。中药材天地网显示,从2014年开始,天然牛黄的价格从20万元/公斤持续上升至160万元/公斤。而天然牛黄正是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最重要的原料。面对原材料的暴涨,安宫牛黄丸自2012年起三次提价,2012年从350元/丸涨至560元/丸,2019年又涨至780元/丸,到2021年12月,售价提至860元/丸。
但涨价并非万能药。2024年,公司心脑血管类产品营收虽同比增长17.26%,但销量却下滑2.27%;补益类产品也出现量价背离,收入同比增长22.98%,销量却下滑2.67%,凸显终端市场对价格波动的高敏感度。
对此,同仁堂祭出“平替”大招。2025年3月,公司新品体培安宫牛黄丸正式上线,零售价只需398元/丸。西南证券研报指出,新产品有望提升公司大单品销量,缓解天然牛黄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
同时,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试点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12个省。天风证券研报认为,允许进口牛黄用于中成药生产,将进一步改善牛黄供需格局,龙头企业成本压力有望率先受益。
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次进口试点,打破了牛黄供应绝对稀缺的局面。尽管目前仅放开了阿根廷的牛黄进口试点,但若未来巴西等主产国全面解禁,可能引发原料价格“断崖式下跌”,动摇安宫牛黄丸这一核心产品的“奢侈品”定价基础。
在近日举行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同仁堂表示,“公司持续关注进口牛黄政策,目前进口牛黄政策的实施,尚需结合研判相关政府部门后续政策的出台,尚未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公司会持续密切关注政策动向,积极研究、调研、论证有关政策的影响以及可行的实施路径,适时调整有关采购和经营策略。”(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