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失信,欧元被动上涨!

文丨陆弃

2025年4月11日,欧元对美元汇率飙升至1欧元兑换1.1473美元,创下自2022年2月以来的新高。在表面欣喜的市场波动背后,是美元信用系统性动摇引发的金融地震。德国商业银行外汇专家福尔克马尔·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仅在10日当天,欧元对美元就升值了2.3%,这是本世纪以来罕见的汇率剧烈变动,标志着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表象是欧元升值,本质却是美元正在“失宠”。此次汇率变化的核心,并非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出现结构性向好,也非欧洲央行政策突现突破,而是由于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引发全球对美元资产的系统性抛售。事实证明,美国以“国家安全”或“对等原则”为名所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正在反噬其最核心的软实力,美元信用体系。

这场危机并非一夕之间爆发。自本届美国政府上台以来,美元兑主要避险货币如日元瑞士法郎持续走弱,分别下跌9%与12%。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不仅逐步远离美元,还开始重新评估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黄金、日元、瑞郎乃至欧元,正在成为全球资金的新避风港。

荷兰国际集团全球市场主管克里斯·特纳指出:“美元已不再具备传统避险功能。”这句话或许将成为全球金融秩序重构的警钟。曾几何时,无论是战争、金融危机还是疫情动荡,全球资本都会本能地涌入美元资产。然而如今,连一纸政府税则的“反复横跳”都足以让市场信心坍塌,足见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

美国当前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一场对全球供应链和贸易体系的系统性破坏。它摧毁的不仅是国际贸易的稳定预期,更破坏了全球资本对美政策环境的基本信任。投资者担心,今天是进口税的突袭,明天可能就是外资管制、资本外流限制甚至征税扩大。资本最惧不确定,而当前美国政府正是这种“政策不确定性”的最大源头。

美元本是作为“全球避险货币”存在的角色,现如今反倒成为“风险源”。这不仅是金融市场的角色互换,更是霸权结构的剧烈松动。在这种背景下,欧元的上涨不是欧洲的胜利,而是美元的失败,是旧秩序的裂缝,而非新秩序的光芒。

德卡银行专家一语道破:“美元的信任正在被侵蚀。”而这种侵蚀的后果,是连锁性的系统调整。在资产配置上,美元计价的美国国债、企业债及各类金融产品正遭到全球基金的系统性减持。在央行储备上,各国开始悄然增加欧元、人民币和黄金的比例,以对冲美元暴跌风险。而在贸易结算层面,越来越多的双边贸易开始以本币或第三方货币结算,美元在国际清算体系中的“天然垄断”正受到侵蚀。

然而,这一波动也不意味着欧洲能“坐享其成”。欧元被动升值,虽对进口价格带来一定缓解效应,但对于高度依赖出口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制造业而言,无异于出口竞争力的“无声杀手”。更何况,欧元区本身经济疲弱、消费疲软、财政分歧严重,货币升值并不会带来实际增长动力,反而可能令欧洲央行在未来货币政策上更为被动。当前欧元的强势,实质上是欧元区政策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的信号。

如果美国经济因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走弱,全球需求将遭受连锁打击,作为“外需驱动型”的欧洲经济也将被牵连入衰退旋涡。届时,欧洲央行恐将被迫重新启动量化宽松、降息甚至出台负利率工具,这场“欧元升值”的短期繁荣,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衰退的导火索。

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依赖于“锚货币”的信任支撑,而美元的价值本质上源于“美国制度可信”这一全球共识。但现在,这一共识正在坍塌。若美元霸权地位继续弱化,全球或将进入一个多极货币竞争的过渡阶段,欧元、人民币、日元、黄金将轮番争夺部分市场主导地位,这将极大增加国际贸易与金融结算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也为未来新一轮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埋下伏笔。

今天的欧元上涨,是对美元时代的讽刺;而明天的货币战争,则将决定世界经济力量的新归属。美元霸权的裂痕已现,新的金融版图,正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