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文|墨卿烟
编辑|墨卿烟
前言:
他曾被誉为“中国新能源之王”,身家一度高达1600亿超过马云与王健林,成为风光无限的中国首富,他手握汉能集团,旗下薄膜太阳能技术震惊全球,站在了新能源浪潮的最前沿。
而命运的车轮并没有因此停止旋转,2015年5月20日短短半小时内一场突如其来的股市风暴让他的财富灰飞烟灭,市值蒸发900亿。
这场剧烈的跌宕背后是资本的狙击、外部市场的冷眼,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昔日的高光时刻为何在短短数月间跌落神坛?
水电站成就的千亿帝国
上世纪90年代正值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许多人靠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李河君刚刚攒下了8000万的资本,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笔钱已经足够衣食无忧,而李河君是个不甘平凡的人,他盯上了当时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水电站产业,决定“赌一把大的”。
1994年他在家乡广东河源,用一千多万元收购了一座小型水电站,那个年代民营水电站被认为是高投入、低回报的“冷门生意”,不少人对此持观望态度。
但李河君看得很远,他相信水电站的稳定现金流,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没错,水电站的盈利能力远超想象,尤其是后来的金安桥水电站。
金安桥水电站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项目,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在外人眼里这似乎是一场疯狂的豪赌,但对李河君来说,这是为未来铺路的一场硬仗。
最终这座水电站如他所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每天的盈利稳定在1000万元左右,水电站成功后李河君的野心愈发膨胀。
他开始大规模收购更多的小型水电站,迅速扩张自己的“水电帝国”,十年时间里数座水电站如雨后春笋般落成,汉能集团的版图越来越大,财富也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
这种稳定的盈利模式,让他拥有了极强的资本积累,也让他有了向更高领域进军的底气,与李河君相似,浙江的另一位企业家张建龙也曾通过水电站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敢于在市场尚未饱和时大手笔投入,抓住了时代给予的红利,但不同的是张建龙选择稳步发展,而李河君却把全部赌注放在了一个充满风险的新产业上。
2006年李河君开始谋划汉能集团的转型,他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光伏技术,他说:“能源是人类的未来,而薄膜技术将引领一场革命。”
当时的光伏市场,主流是晶硅技术,而薄膜技术成本高、产能低,几乎被整个行业忽视,李河君坚信,薄膜将是未来的主力,他孤注一掷将所有资本投入到薄膜太阳能的研发和生产中。
水电站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而薄膜技术的选择,则让汉能集团迈入了高科技领域,这一步棋让汉能的市值一度攀上高峰,也让李河君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商业明星。
进军薄膜光伏与新能源梦想
2006年李河君迈出了他人生中最具争议的一步,进军光伏产业,当时全球的光伏市场有两条主要技术路线:晶硅与薄膜。
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晶硅技术,因为其市场成熟、成本相对稳定,而薄膜技术虽然有着轻薄柔性的优势,但工艺复杂、成本居高不下,鲜有企业愿意涉足。
李河君偏偏看中了这条“冷门”路线,坚信薄膜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革命的核心,对他来说这不只是一次产业转型,而是一次颠覆行业格局的机会。
于是他大手笔进行海外并购,从德国、美国等地收购了几家拥有薄膜太阳能核心技术的公司,迅速掌握了技术壁垒。
在国内他又布局了九大光伏制造基地,打造出从研发到生产、从设备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汉能集团的全新形象逐渐成型:从传统能源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新能源行业的“黑马”。
为了让薄膜技术尽快落地,李河君高调宣布将研发全球首辆太阳能动力汽车,目标是让汉能进入全球新能源的头部阵营,他将这一愿景描绘得宏伟而充满激情,足以令任何人心潮澎湃。
光伏产业的布局迅速见效,2011年汉能薄膜发电在香港成功上市,起初股价波澜不惊,但很快便迎来了暴涨。
2014年汉能的股价一路飙升,累计涨幅超过277%,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股,李河君的财富也水涨船高,2015年初他的身家高达1600亿,超过了当时的马云,成为新的中国首富。
风光的背后危机早已埋下伏笔,汉能的核心业务依旧依赖母公司的输血,市场质疑声渐起:产能过剩、利润不明、现金流紧张,这些问题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而资本市场的嗅觉向来敏锐,国际做空机构早已盯上了汉能薄膜发电,并开始伺机而动。
半小时蒸发900亿的惊魂时刻
2015年5月20日香港交易所的一场风暴让汉能集团的命运急转直下,这天上午10点13分,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突然出现异动。
从4.96港元开始迅速下跌,仅仅一分钟时间,跌幅就达到了惊人的33.72%,市场一片哗然投资者措手不及。
多方力量试图奋力拉盘,股价短暂反弹至6.35港元,但空方的攻势远远没有结束,10点20分,股价再次急剧下跌6.84%,跌破6元的心理防线。
恐慌情绪开始蔓延,成交量急剧放大,短短几分钟,场内资金如潮水般涌出,开始恐慌性抛售,这一幕就像是一场资本的战争,多空双方短兵相接,但这场战役,空方占尽了先机。
美国辩证资本和伍德资本两大做空机构,被爆出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筹备,他们精准抓住了汉能薄膜发电的财务漏洞,以及对母公司输血的高度依赖,提前部署了大规模做空策略。
5月20日这天他们如同掐住了汉能的命脉,毫不留情地发动突袭,短短半小时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累计跌幅达47%,李河君的个人财富也随之蒸发900亿港元。
曾经的资本宠儿瞬间变成了众人眼中的风险炸弹,这场风暴打破了市场的信任,也让汉能的经营困境彻底暴露出来。
做空风波发生后,市场上弥漫着关于李河君“套现减持”的传言,有人质疑他急于抛售股份,导致信任崩盘。
但汉能方面随即否认,发布声明称公司经营稳定,没有贷款逾期,也不存在股票被斩仓的情况,而投资者的信心早已瓦解,股价无法再恢复往日的高光。
更糟糕的是国际资本早已嗅到了更深层的风险,汉能的财务数据被指存在疑点,薄膜技术的市场应用也遭到质疑,曾经引以为傲的产业链,竟成了被质疑的“空中楼阁”。
风暴之后汉能集团被迫停牌,接受香港证监会的调查,李河君从首富跌落神坛,而汉能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当时的李河君仍试图稳定局势,公开场合中频频露面,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讲宣称汉能会“涅槃重生”,但此时的汉能已经站在了破产的边缘。
债务危机与企业的终局
股价暴跌后的汉能,迅速陷入了泥潭,李河君并没有放弃,他四处奔波试图用各种方式挽救这座摇摇欲坠的商业帝国。
他频频在公开场合露面,发表长篇演讲,激情澎湃地谈论汉能的未来,他甚至感谢做空机构,称他们的“摧残”是让汉能变得更强的契机,这番话语并没有让市场和投资者重新点燃信心。
为了自救李河君将目光转向汉能旗下的薄膜光伏新产品,希望通过转型重获生机,他推出了“汉瓦”和“汉墙”这类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试图将薄膜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市场。
而推广这些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此时的汉能早已捉襟见肘,现金流断裂的问题日益严重。
2019年汉能的困局全面爆发,欠薪事件将公司再次推向风口浪尖,10月200多名员工聚集在汉能总部手持横幅讨要工资,一些员工表示他们的工资和社保早在2018年就出现了拖欠。
同时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也纷纷上门催债,汉能集团的债务危机彻底浮出水面,多个分公司被迫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总部大楼的冷清景象与往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曾经的“风水宝地”,如今已是一片荒凉,一些光伏幕墙被拆下扔在地上,等待新的企业入驻。
2020年汉能正式宣布破产,李河君也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成了人们口中的“老赖”,曾经的中国首富,如今已经从财富榜单上消失不见。
结语:
李河君曾以1600亿身家站在财富巅峰,也曾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开辟了新能源之路,可软资本的冷酷与企业管理的漏洞,让他从巅峰跌入谷底。
在风口中创业的人,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资本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成败往往在一瞬之间。
参考文献:
金融界2023-01-12发布的《李河君被带走背后,昔日首富已成“老赖”》
京华时报2015-02-04发布的《胡润发布全球富豪榜:李河君超马云成大陆首富》
澎湃新闻2023-01-11发布的《汉能系创始人、前首富李河君已被锦州警方带走,东山再起梦碎》
环球网2015-05-21发布的《汉能股价雪崩商业模式遭质疑 市值日蒸发1442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