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连市科技创新工作报告



4月11日上午,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在西岗区召开,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原驰作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报告。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工作部署,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 《提升清单》 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持之以恒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8% ,占GDP比重达到3.1%,比全国高出0.56个百分点,为东北地区唯——个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城市。

——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4 家,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093家,新备案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446家。

——全市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5.8亿元,同比增长18.4%,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42.2%。

一是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全面铺开,创新策源中心功能逐步显现。英歌石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首批235个细分领域实验室确定入驻,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主体完工,大连海事大学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5个,金普新区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序列。国家发改委批复大连化物所4.7亿元建设工业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出台《关于支持大连实验室建设若干政策》,大连凌水湾实验室、金石湾实验室完成法人注册、挂牌运行,着力在海洋科技、生命健康领域打造新的创新增长极。辽宁滨海实验室、黄海实验室与欣旺达中触媒等5家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新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平台46个,新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9个,全市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规模突破550家。

二是科研攻关部署系统推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制定《大连市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行动计划》,修订《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大连化物所在超快氢负离子导体、合成气直接转化,大连理工大学在大气颗粒物形成机制、“阿尔茨海默病”等领域取得国际最新成果,在 《Nature》《Science》 等世界一流期刊发表。大连理工大学刘巍教授牵头的“模拟空天环境下多维动态力精密测量技术与应用”和张弛教授牵头的“东北地区跨流域水资源高效调控技术与应用”项目初评通过,分别入选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洁净能源、海洋经济等12个重点产业领域,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产业链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实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79项。

三是创新要素加快向产业一线聚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出台《大连市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实施方案》,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政策资金1.4 亿元。全年向国家备案高新技术企业157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807家。全年新增市级产学研联盟87家,组建省级产 学研联盟234家。全年承担省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37项,争取上级资金到位2.48亿元。金普新区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42%。高新区修订科技政策,当年为企业兑现奖补资金2.07亿元。中山区引入国合瑾道科创中心等科技服务 平台,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全年存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甘井子区在全市率先出台雏鹰企业支持政策,全区雏鹰企业达到240 家,年均增长63%。华锐重工研发的脐带塔和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应用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移动平台。我省首颗卫星大连理工大学研发的大连 1号连理卫星成功发射。大连机车所、瓦轴集团联合攻克高铁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相关产品正式上车运行。普兰店区锦田特种粮有限公司“连粳4号”大米原种获国家金奖及辽宁省知名品牌。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制定实施《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落实成果联合挖掘、寻找市场主体等9项工作任务。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21 场,发布全市高校重点科技成果 540 余项,18个重大项目落地转化。长兴岛恒力石化投入7000万元承接转化化物所乙撑胺制备技术,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2亿元;中科催化与辽宁滨海实验室合作建设世界首套1000吨/年石脑油(&甲醇)制芳烃催化剂工业生产装置,签订技术转让合同金额1.3亿元。高新区与中国核电公司共同推动未来产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试项 目落地,最新试验线生产的平方米级钙钛矿电池组件效率达 18%,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瓦房店市委市政府牵动促进轴承产业与辽宁黄海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修订实施《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131项成果转化项目给予资助。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29家,省级认定3家。新建高新区上海技术交易所大连服务中心、中山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区域性成果转化平台6家。金普新区大连氢燃料电池中试基地被认定为省级中试基地,长兴岛经济区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二期启动建设,全市市级以上中试基地达到23 家,31个中试项目验证后就地转化,吸引投资超10亿元。依托中科金普科学家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大连首家概念验证中心。市三创中心全年新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204名。

五是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科创生态持续优化。修订 《大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提名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首次增设最高科学技术奖燃料电池之父衣宝廉院士入选。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支持高新区拓展创新积分应用场景。大力实施科技招商,组织区市县、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招商6次。九成通用、辽宁黄海实验室等与当地企业达成招商合作项目14项。市妇儿集团与天津协和血液病研究所签约共同打造血液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基地,解决辽南地区白血病患儿诊疗问题。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签约共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连分中心。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共建肺部疾病诊疗中心。成功召开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签约合作项目44个,签约总金额超86 亿元。深入实施“兴连英才计划”,布局实施171项科技人才项目,大连大学获批国家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积极履行天使类子基金主管部门职责,推动设立天使基金,大连百年煜华基金已进行2个项目投资,形成 30%左右浮盈,卓源智享基金申报方案已完成尽职调查和专家评审。完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新获批国家级孵化平台2家,全市科技创业孵化平台达到 114 家。西岗区深化校地合作,全力推进大连理工大学-西岗数字产业科技园建设,打造“大连硅巷”特色品牌。成功举办第九届大连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第四届海洋智能装备大赛,持续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筹部署,得益于各区市县、先导区、各部门、在连高校院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得益于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干部群众以及科技工作者的真抓实干和辛勤付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能力需加快提升,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尚未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企业培 育储备不足, 独角兽企业仍未实现零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做细做实;天使投资科技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等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大连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是“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质升级的关键之年,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意义重大。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为: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增长超过 10%;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50 亿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 业9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50家;新备案雏鹰瞪羚企业 300家,力争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新增产学研联盟100 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平台10家以上;新组建天使类投资基金2家以上;实施“揭榜挂帅”等研发项目70项;支持各类科技人才项目200项。

重点做好五大方面22项重点任务:

(一) 加强重大科技平台建设

一是全力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实现30万平方米以上的实验室达到入驻条件,挖掘科技成果200 项、落地转化30项。大连化物所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力争年底实现发光。英歌石科学城科技成果展示中心投入使用。

二是积极推动国家级平台建设。支持我市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及基地、网络建设。围绕化学动力学、精细化工、海洋开发等领域加快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培育5个新苗。在化工减碳、储能等领域培育14个国 家技术创新中心苗圃。全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3 家,对新获批的依托单位给予500万元奖励补助。

三是高水平建设地方特色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黄海实验室和大连凌水湾实验室全面投入运营,大连金石湾实验室开工建设。全年计划安排实验室补助资金2.4亿元,推动4家实验室集聚各类科研人员300人以上,开展键核心技术攻关20项,与10家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

四是推动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依托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在大连大学建设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海洋中医药研究所。推动恒力-大工研究院实体化运行。支持人工智能研究院、干细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在工业软件等领域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郭旭院士团队建设创新研究院。支持我市科技企业参与辽宁省实验室群建设。全年新增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0家,对新获批认定的给予50万元奖励补助。

(二)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制定实施 《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 2024 年实施方案》,落实“人盯高校院所、人盯成果项目、人盯本地转化”工作机制,协同开展联合挖掘和转化对接,完善科技 成果登记管理数据库,形成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项目清单。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参与省科技厅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推广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等先进经验。

二是持续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引进天津科技成果 交易数字平台,释放上海技术交易所大连中心功能。制定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探索开展市场化中、高级技术经纪人培训。出台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组建概念验证中心,形成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全年新培育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等10家。“一所一院十校”科技成 果本地转化率达到 43%,其中本地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占比力争达到 40%。

三是密切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完善“高校院所+科技园区”转化模式, 举办多维度、多主体科技成果发布对接会,面向我市重点发展产业挖掘重大科技成果,走访国内重点高校院所10家以上。全年计划安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补助经费4880万元,举办成果撮合对接活动 100 场,对接重大科技成果20项以上。

四是瞄准新赛道实施应用场景示范。发挥大连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服务机构作用,围绕10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应用场景创新示范,遴选 50 名以上技术经纪人和科技成果转化专员,深入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挖掘企业有效技术需求100项以上,挖掘整理高校院所与企业成果有效供给,谋划编制《大连市场景创新机会清单》和 《大连市场景创新能力清单》。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全方位培育创新主体。建设从科技小微企业到领军企业的成长生态及梯队,制订出台《大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大连市雏鹰企业专项计划实施办法》,推动科技企业量质齐升。以高新园区、金普新区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挖掘培育独角兽企业新苗,力争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全年计划安排科技企业补助经费3.4亿元。

二是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能力。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组织实施市“揭榜挂帅”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企业承接国家、省科技专项。全年计划安排市科技项目补助资金5600万元、国家计划与专项资金补助经费1000万元。

三是深层次推动企业集群发展。鼓励头部企业牵头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年新增新型创新主体100家。

(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 《大连市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引领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研究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和可通达性。

二是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制定出台《“大连硅巷”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持续完善中山区、西岗区“大连硅巷”创业孵化服务功能,推动沙河口区围绕高校院所在星海湾地区打造“大连硅巷”,推动甘井子区围绕旧厂房老仓库改造打造“大连硅巷”。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产业化、专业化转型升级。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专业众创空间,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平台10 家。制定 《大连市标杆孵化器建设工作指引》,全年计划安排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补贴1000万元。加大专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占全市孵化平台比例达到30%以上。

三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综合运用“贷、投、 保、担”等金融手段,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加强与中金资本、中信建投等国内头部投资机构深度合作,推动市政府引导母基金与区市县、先导区围绕特色产业,合作新设立天使投资子基金 2-3家。建立瞪羚企业融资需求库、天使投资项目储备库,常态化组织融资路演5次以上。与国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国内头部券商深度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规划、融资融券、资产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开展2024科技金融专项行动,联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大连监管局、市委金融委办公室共同出台《大连银行业建设科技支行工作指引》,推动中信银行大连分行等 2-3家“科技支行”试点落地。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市分行为企业研发提供专属“研发贷”产品服务。探索设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银行机构提高科技企业授信额度。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支持。

四是优化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制定 《大连市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落实“兴连英才计划”,分类梯度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支持科技人才在连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完善外国人来连工作便利化举措,利用好海创周的合作平台,广泛吸纳海外人才。全年计划安排科技人才补助资金2.05亿元。

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全市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加强惠企政策供给,提高企业获得感。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联系企业、科技专员进企业等活动,广泛宣传科技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大行政审批事项放管服力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完善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信息数据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举办好科技活动周。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引导科普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全年评选10家市级优秀科普基地。

六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谋划布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主体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开展科技交流、合作研发及技术示范等多层次合作。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及欧美国家等开展基础前沿和创新性研究合作,吸引高层次外国专家来连工作。推动与沙特、伊朗等中东地区加强绿色能源化工领域的科技合作,对赴日开展招商取得的成果进行跟踪服务、推动落地。

(五)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发挥基础研究先导作用。支持在连高校院所围绕大连市重点产业发展与企业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与医院开展医工交叉合作,对联合研发项目视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同时评选出30%项目报省科技厅争取资金支持。全年计划安排科技创新基金3200万元。

二是积极推动科技领域重大项目谋划。落实重大项目 赛马”激励机制。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主动沟通对接中车集团、通用集团等央企在连共建研发中心。与华润集团能源集团建立创新研究院,紧密联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形成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交流。全年开展科技招商10次以上,新谋划生成项目60项,转化落地20项。

三是打造洁净能源创新高地。依托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突破第四代核电、大规模储能、高性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开展清洁能源电解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推广太阳能电解水制氢与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推进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下游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产业链及衍生产业链,促进化工产业链重塑。布局建设长兴岛甲醇国际储运基地,推动我市绿氢、绿色甲醇和绿色化工“三绿”产业统 筹发展。

四是建设海洋创新策源地。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船舶重工、恒力重工、中远海运重工等,突破智能船舶、绿色船舶等关键技术,提升船舶设计、制造能力。依托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实施海洋种业振兴行动。依托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化物所等,突破大型海洋基础设施、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牧场、海洋化工等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

五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依托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等,加强与华锐重工、科德数控、瓦轴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基础件、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聚焦细胞治疗、工业互联网、新型储能等领域,从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双向发力,抢滩布局、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依托大 连凌水湾实验室等,整合大连化物所、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美罗药业、富生制药等,开展中药营养健康、院内制剂现代化、中药新药、中药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引领中药传承创新及大健康产业发展。

去年党中央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市科技局也按照国家、省市的部署要求优化调整了职能、处室和人员配置,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与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市县、在连高校院所精诚合作、紧密配合,全力推动全市科技重点工作实现突破、取得实效、达到预期,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