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任城区的经济体量为何对比兖州区没有太大优势?

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虽然它名为生产总值,但并非各行业总产值之和,而是以产值为基础经过一套流程计算出的增加值,这个数据要选小于产值本身,例如某地的工业总产值是1万亿,那么转化出的工业增加值可能是3千亿元左右。

济宁任城区、兖州区是全市仅有的两座市辖区(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开发区不在行政区划之列),其中任城区是济宁主城区的所在地,任城区的城区则是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经济体量上,要论两区谁的经济体量更大,相信“任城区更胜一筹”一定是大部分网友的共识,毕竟任城区是主城区。

但要论任城区对兖州区的优势究竟有多大,不少网友会觉得很模糊,毕竟网络上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若按照实际管理口径来看,任城区对比兖州的优势并不大

以2023年实际管理口径下的GDP情况为例,任城区(剔除由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代管的区域)实现628亿元,位列全市第2位;兖州区(剔除由济宁高新区代管的区域)则以615亿元保持第3位,两者间的差距仅剩13亿元,这意味着任城区如果在增速上跑不赢兖州,就很容易被反超。

在实管面积、人口、城镇化率等方面均大于兖州区的情况下,任城区的表现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为什么任城区的经济体量对比兖州区的优势并不大?短板出在哪里?

整体的GDP由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共同组成,所以细分到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来看,任城区的不足之处就能尽可能地凸显。

在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领域,两者产出的GDP均是34亿元,可见两者2023年的体量悬殊并不在此。

在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领域,任城区实现15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109亿元;兖州区则达到290亿元,比前者高了131亿元。

任城能力压兖州的关键之处正是第三产业(服务业),436亿元的服务业增加值独占全区GDP的69.4%,比兖州多了145亿元。

综合以上表现,二产不及兖州且服务业的优势相对不大才是任城区GDP对兖州区没有太大优势的原因。

如果再细化到区域定位、产业分工层面来看,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并不能承担主要原因。因为任城区是中心城区所在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外迁并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而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大型工业的任务就被市里交给了济宁高新区。

兖州虽然也是区,但并非中心城区所在地,而且兖州之前的身份是县级市,工业本就是县、县级市要重点发展的方向,并且兖州发展出的工业规模在全市各县中并不差。

在这种情况下,任城区的第二产业体量不及兖州区就成了必然。

对比“有情可原”的第二产业,服务业的优势不大才是反而是最最主要的一点,因为中心城区的主导就是服务业,如果连主导产业都没有展现出绝对优势,那么整体的经济体量必然不好看。如果任城区的服务业增加值能达到兖州区的2倍,似乎才是人们心中的及格线。

为什么任城区的服务业增加值不能大幅领先兖州区、领跑全市?

批发和零售业是任城区产出GDP最多的服务业门类,2023年110亿元的增加值独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25.2%;

而兖州区虽然暂未公布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但其2022年的增加值就已经达到96.74亿元,这与任城区的差距并不大。

数据背后反映出的则是济宁中心城区的商业影响力并未达到大规模吸引周边县市的水平,商业业态、品牌多样性仍需提高,高端商贸领域仍有提升空间。

任城区真正拉大与兖州服务业差距的则是金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房产经纪、物业服务)等门类。例如任城区的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4亿元、15亿元,兖州区分别完成27.14亿元、7.46亿元(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