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劣质流量说不,选择挥刀砍向矩阵号

如今以自媒体为代表的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无疑是各大互联网平台最为重要的内容来源,因此创作者通常也是相关平台笼络的对象。不过万事万物皆有度,一旦创作者的行为超过平台容忍的范围,同样也会招致打击。

日前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公告称,有黑灰产组织以多账号(团伙)形式,有组织的发布大量低质量、同质化,甚至违法违规内容、且互相引流,并试图逃避平台的管理与处罚、不当获利,伤害用户体验,扰乱社区秩序。

为规范平台秩序、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建设更加真实美好的社区生态,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抖音社区自律公约》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发布《抖音矩阵号不当行为治理规则》。将严格打击有组织批量发布低质同质、甚至违法违规内容的矩阵号;或者自身发布内容未违规,但通过其他违规账号(小号)引流不当获利的账号(大号)。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显示,抖音方面已按照《新规》要求严格处置了多个百万粉丝以上的账号或矩阵号,以及违规MCN机构,其中粉丝量最高的甚至超过千万。

所谓矩阵号,就是同类内容以不同形式铺开账号矩阵。相信许多朋友在刷抖音时经常会看到拥有相同前缀/后缀的账号,这类账号起码在抖音生态中其实已经存在了很久,而且互联网上也有大批“私域大佬”在教人如何做批量打造矩阵号。其中以抖音头部直播带货MCN“交个朋友”为例,在抖音搜索“交个朋友”就会发现,以其为前缀的账户、仅获得了蓝V认证的就有超过20个。

做矩阵号通常有两种不同的逻辑,其一是类似“交个朋友”,这类矩阵号的特点就是“大号”已经拥有了可观的粉丝体量,需要针对更垂直细分的用户做精细化运营,以吸引更加精准的用户群体,比如“交个朋友酒水食品”、“交个朋友潮流服饰”、“交个朋友母婴生活”,显然就是为了面向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其二则是为了多曝光、多吸粉,实现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在抖音做矩阵号也是部分创作者针对该平台规则因地制宜的选择,通常一个抖音号正常每天可以发布3条内容,如果发得多了,账号可能就会“不健康”,甚至被鉴定为营销号。因此为了在抖音上多发内容,部分创作者就会通过矩阵号的方式来分发内容。显而易见,抖音此次打击的对象并非类似“交个朋友”这类矩阵号,而是瞄准了后者,即在该平台进行多账号同质化的内容输出。

可为什么直到2023年,抖音方面才对矩阵号重拳出击呢?答案或许是抖音已经不再需要输出同质化内容的矩阵号了,这一波更像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必须要承认的是,矩阵号确实可以带来海量的流量。有的朋友可能会感到疑惑,既然矩阵号发的都是同质化内容,怎么还能有自然流量产生?其实目前的互联网早已分层,信息茧房这个理论想必大家也都多少听过,而大行其道的推荐算法就是将不同类型的用户人群分隔开来。

与此同时,矩阵号也在客观上为平台填充了大量的内容。而互联网平台则都是靠流量“吃饭”的,流量越多、商业化变现就愈发游刃有余。事实上,几乎所有互联网内容平台在起步阶段都会对矩阵号比较包容,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以及更多创作者的加入,矩阵号对于一个想要获得更健康内容生态的平台而言,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现阶段抖音显然已经是毫无争议、国内互联网行业最大的流量池,其已拥有8亿左右的日活用户、活跃内容创作者更是不计其数。此时矩阵号对于抖音已经不再是帮手,反而因为其大量发布低质同质】甚至违法违规内容,成为了这个平台内容生态的毒瘤。现阶段抖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缺乏内容,反而是苦恼优质内容太多,以及为该推荐哪些内容而发愁。

至于说为什么称呼矩阵号为“工业化暴力引流”,当然是因为这类账号的运营与手工作坊式的传统自媒体不同,前者往往是正儿八经的工业化玩法。通过一种名为猫池(ModemPOOL)的设备,可以插入数百乃至上千张SIM卡来虚拟出手机,再搭配相应的中控软件以及接码平台,不间断地刷新这些“虚拟手机”的MAC地址和IMME码,最终实现在短时间内分发海量内容的操作。

矩阵号在抖音上批量起号、玩大小号互相引流同样是为了利益,它们也需要将汇聚的流量变现。但这类劣质流量会污染抖音的流量池,并且每有一个矩阵号接到广告,也就意味着会有另一个创作者失去投放。矩阵号现在不仅无法贡献流量,甚至还会去分食抖音给其他创作者的激励,因此它不成为抖音的眼中钉才奇怪。

而对于抖音来说,矩阵号这种“工业化暴力引流”工具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也不再需要矩阵号来营造虚假繁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