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 //创新引领新赛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通讯员 何岛 段同川

炼铁铸钢60多年的济源钢铁集团,率先迈入了纳米新材料的微观世界。“同龄”的豫光集团,以世界最大的铅冶炼企业、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的“身份”,凭借铜箔“名片”,一脚踏进5G时代的新能源领域。

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传递出济源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优势再造,换道领跑。

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生态,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调结构,促转型,爬坡过坎,逆势奋进,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变,为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蓄势赋能。

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能级

济源因工业而强。从“五小工业”起步,到如今进入全国百强工业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城市,济源一直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第4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5年全省第一;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全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成为产业发展中坚力量……

成绩背后,是济源工业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铿锵脚步。

近年来,济源以创新为引领,围绕打造豫西北科技创新高地这一目标,加快提升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机构建设、人才引进的“四个一批”建设水平,建立党政“一把手”抓创新的工作机制,全力做好顶层设计,营造创新驱动的优越环境。

济源市委书记史秉锐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推进科技创新,重在构建创新体系。济源扎实推进“1+1+N”工作部署,以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对外开放合作为抓手,全面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提升济源创新发展能级。

济源市市长庄建球强调大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狠抓创新平台,以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为建设重点,打造“0-1-N”创新链条。

“人才兴济33条”出台、“智慧济源”加快建设,济源密集发布关于创新驱动引导、项目布局管理、科研自主权限、人才培育建设的一系列政策,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政策梧桐”,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也激活了引领科技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济源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推动创新要素从分散转向高效聚合。目前济源省级创新平台及载体数量已达到94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处于全省中上水平。

抓创新主体,济源大力实施创新型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建立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

正是得益于如此浓厚的创新氛围,济源“创新驱动多擎发力”。豫光金铅、金马能源等3家企业进入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特殊钢材料创新中心成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11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3.2%,年底实现可研发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济源高质量发展考核多次在全省名列前茅。作为重工业比重大、资源能源消耗多的城市,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奋力迈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道坎,济源认准方向,精准发力——

济源将先进制造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始终紧盯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完善创新链条,推动“优势产业→未来产业”“优势技术→转化孵化→未来产业”转变,加快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瞄准高端新材料,济源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实施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化“三大改造”,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和先进化工材料提质发展。

围绕济源钢铁(集团)、中原特钢的先进钢铁材料延链补链,济源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已形成年150万吨深加工能力,发展机械装备、汽车及其零部件、线材深加工三大核心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钢铁产业集群,成功走出一条“专精特新”之路。

基于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豫光集团、华能沁北、联创化工、济煤能源、中联水泥、丰田肥业等龙头企业,以“铅、锌、铜、银、稀贵金属冶炼加工及有色新材料”为主链,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建材”为辅链,耦合共生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有色行业现已拥有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核心技术和独立知识产权专利281项,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22项。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济源大力发展纳米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济源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小试+中试+初创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递进式产业发展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7%。

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制氢与储氢、碳捕集工程等未来产业,抢跑数字经济、高端仪器仪表制造、3D制造、光电材料等新赛道。豫光金铅建设的高纯砷、高纯银粉项目,广泛应用在二代三代半导体材料上。沁北电厂、中联水泥实施的碳捕集工程项目,年可捕集CO250余万吨。金马能源发展液态可燃氢和氢气配套储运加注项目,可为我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提供氢能原料。

如今,凭借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济源工业低碳绿色发展势头强劲。中原特钢ZYSCO数字化工厂、金马中东能源巡检机器人等15个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上马;联创化工5家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万洋肥业、万洋绿能、豫光股份3家企业6个产品成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绿色园区;豫光股份、金利金铅8个项目抱团申报省级“绿色发展领跑计划”项目;清水源18万吨水处理剂扩建等5个技术化改造项目实施……

这些产业转型升级标志性工程,无疑将成为济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载体。

制度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工艺流程不断优化,新材料带来新改变、新技术有可能创造新奇迹。”36岁的吴艳新是豫光集团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难处理物料高效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工程化研究。来济源工作9年,他已经把济源当做了第二故乡。

吸引人才、让人才留下来,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制度保障。济源用好先行先试政策,聚焦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开放合作、科研人员权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加快一揽子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做好科技体制改革,关键是加快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解放生产力,调动积极性。”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李军华说。

作为我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济源率先在全省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引入科技计划项目委托第三方管理,提高了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促进了产业升级、创新聚变;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地方标准。有效减轻了科研人员申报负担,提高了项目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济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综合改革经验在全省科技系统推广。

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才是目的。济源出台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充分发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作用,依托高校促进优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力量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为弥补科技资源的不足,济源积极打造科技对外合作共赢平台,构建多层次创新资源充沛地区间合作,争取更多的创新要素资源向济源集聚,提高济源创新创业活跃度。

目前,济源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持续深化,建成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河南联创郑大绿色催化研究院、“清水源—郑州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等一批企院合作机构。国家煤矿用防爆电器检测中心、纳米杂化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纷纷落户济源。加快了先进科技成果在济源的转移转化。据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全市已登记技术合同项目66条,技术合同登记额14072万元。

优化营商环境助企行稳致远

改革创新,是济源工业韧性十足的内生动力,企业则是创新主体。济源把改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纳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图”和“施工图”,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对疫情反弹的巨大压力和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济源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企业惠企纾困工作的若干政策》,从强化政策支持、降低物流成本、推动项目建设等九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政策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政策举措,加快各项惠企纾困举措落地落实。

突出项目为王,滚动推进“三个一批”、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工业行业“四保”企业白名单服务保障机制与对接联系机制,创新开展“企业服务连心桥”活动。多措并举盘活闲置低效资产,全市已盘活工业项目85个,有效进行了资产整合,形成了强大的经济新动能。

围绕企业所急、所需、所想、所盼,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济源建立政企双向互派干部、企业首席服务员机制,实行重大项目“项目专员”制度,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反馈生产经营问题,聘请专业团队,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一企一策”制定转型发展方案。

对小微企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和盘活存量资源……济源坚持以营商环境的“优”、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带动经济运行的“稳”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放眼今日济源,创新力量磅礴,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企业创新敢为敢干,科技成果累累。

展望未来,当奋楫笃行,荡舟激流。立足科技创新潮头,济源再启转型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