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社会养老体系中,养老金的数额高低是众多退休人员及其家庭极为关注的问题。2025年,养老金并轨正式完成,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实现统一,计算方法一致。
然而,养老金在法律制度上的平等并没有掩盖事实上的差距,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事业单位的“老人”和“中人”以及早退“中人”与晚退“中人”之间相互指责。
而且,养老金低的人把这种差距大的矛盾对准养老金并轨改革的政策建议者郑秉文教授及其团队,更有甚者,有一部分人在网上骂骂咧咧,对郑教授进行人身攻击,借机对养老金制度指桑骂槐、含沙射影。
殊不知,养老金差距大背后隐藏着多个关键因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养老金数额的轮廓,与专家学者和养老金政策设计关联不大。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究决定养老金高低的几个重要因素。
社会平均工资:时间维度下养老金的波动密码
养老金第一项是基础养老金,其计算公式为:基础养老金 =(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 ×缴费年限×1%。
可见,社会平均工资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养老金的数额确定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从宏观层面来说,社平工资越高,养老金的基数就越高,最终到手的养老金数额也就越高。
这一因素在早退与晚退人员的养老金对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妨以2014年和2024年退休人员为例。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2014年早退的“中人”养老金相较于2024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大约低3000到5000元。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社会平均工资。社会平均工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攀升,它承载的财富即社平工资越来越多。
2014年退休的人员,他们的养老金计算所依据的社平工资是当时的水平4159元,而到了2024年,社会经过十年的发展,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因素促使社平工资大幅提高到11000元。两者相差5841元,可见养老金差3000元到5000元是正常的。
晚退休的人员就如同搭上了这趟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养老金计算时以更高的社平工资为基准,自然会比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高出不少。这就好比在屋价较低时买房和屋价高涨时买房,同样的房子,付出的成本却大不相同,养老金也是如此。
个人缴费基数:不同群体养老金差异的基石
个人缴费基数是养老金计算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它直接决定了养老金的多寡。我国规定缴费基数最低为60%,最高为300%,然而不同群体在这个缴费区间的分布却有着天壤之别。
绝大多数企业在为工人缴费基数的选择上大多处于0.6-1之间,即在工资中,只缴基本工资部分,而奖金等不计划缴费基数,原因是企业为降低人力成本,企业多留利润。比如甲月工资8000元,其中基本工资是3000元,企业缴费时只按3000元缴。
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则主要集中在1-3之间。机关事业单位是全额缴费,绩效工资都纳入缴费基数,比如王老师月工资是8000元,那么养老金缴费基数就是8000元。这一差异就像一道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工人退休人员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的差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把养老金的积累比作一场储蓄比赛。企业工人每月按照0.8的缴费基数进行“储蓄”,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按照2的缴费基数进行“储蓄”。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经过多年的积累,最终的“储蓄总额”(养老金数额)必然会有巨大的差距。
这就像一个人每个月只往存钱罐里放10元钱,而另一个人每个月放30元钱,多年以后,两个存钱罐里的钱数肯定不一样。而且,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更反映了不同就业群体在养老金规划和投入上的本质区别。
缴费年限:工作稳定性在养老金上的投影
缴费年限在养老金的高低判定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缴费时间越长,养老金就越高。然而,不同就业群体的缴费年限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反映的是工作稳定性的不同。
企业工人由于面临着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状况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工作稳定性较差,可能会遭遇失业下岗等情况。尤其是近十年,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面临淘汰,这些情况往往会导致工人频繁地换工作,他们的缴费时间相对较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其工作环境相对稳定,人员流动较小,只要职工不出现犯罪等大问题,一般都能干到60岁到63岁退休,大多数工作人员的缴费年限能够达到35到40年。
这就好比两个人在同一条道路上跑步,企业工人因为道路崎岖不断走走停停,甚至有时候还会偏离跑道。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平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达终点时,他们所跑过的路程不同,最终获得的“奖励”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额外砝码”
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比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机关事业单位中,职业年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福利制度,而且职业年金是强制的缴纳的,单位工资的8%,个人工资的4%。它为退休人员的生活提供了额外的经济保障。
然而,在企业中,基本只有少数企业才有企业年金,这部分企业不足企业总量的8%,大多集中在央企和国有企业中,其它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这种制度。而且企业年金低于12%,是自愿缴纳,由于考虑到工作稳定性,大多工人也不愿缴纳。
我们可以把养老金比作是一个人的基本工资,那么职业年金就像是额外的奖金。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来说,他们既有养老金这个稳定的“基本工资”,又有职业年金这个“奖金”,这使得他们在退休后的收入更加丰厚。
而企业退休人员大多只能依靠养老金这一项收入来源,就像只有基本工资没有奖金的员工一样,在收入总量上相对较少。而且由于职业年金占工资总额12%,这在养老金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差别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一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张老师,每月养老金缴费基数是8000元,职业年金就960元/月,如果他缴30年,职业年金账户上最少就是345660元,退休是仅职业年金最少每月就有2846元。
而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只有3000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这种差距在长期的退休生活中会不断累积,影响着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过渡养老金:视同缴费年限长短的养老金映射
过渡养老金也是影响养老金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养老金的计算体系中,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视同缴费年限方面存在着差异。企业视同缴费年大多4年,这样过渡养老金少;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视同缴费年限长,大多十几年,甚至30多年,过渡养老金多。
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一种差异。在过去的养老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同的单位性质有着不同的政策过渡情况。机关事业单位在这方面有着较长的视同缴费年限,这就使得他们在过渡养老金这一块能够拿到更多的钱。
例如,一位企业退休人员和一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他们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过渡养老金的差异,每月的养老金可能就会相差上千元。
总之,养老金并轨后,虽然法律制度上平等了,但现实中养老金差距可能并没有如人们期望的那样缩小,反而可能拉大了,这不是制度问题,也不是人为因素问题。制度上是公平的,而是现实中的差别造成。
当然,养老金改革中,过渡养老金随中人完全退休后就不存在了。即便是全部新人新办法,也不可能相同,仍然存行业不同、工作单位性质职能不同而导致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和职(企)业年金不同,养老金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