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在官宣更名后不久,千亿市值的半导体厂商——豪威股份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以加快其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豪威集团的前身是韦尔股份,2025年6月20日才刚刚完成公司名称变更,由“韦尔股份”变更为“豪威集团”,最新市值为1509亿元。
资料显示,韦尔股份成立于2007年,以半导体分销起家,2019年通过收购全球第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巨头豪威科技,一跃成为全球cis巨头。
至此,韦尔股份的核心业务也从早期的半导体分销,转变成了cmos光学传感器芯片设计。财报显示,韦尔股份主要有cmos图像传感器、显示解决方案、模拟解决方案三大业务体系。其中,cmos图像传感器2024年收入占比已经超过7成,而显示解决方案、模拟解决方案两大业务收入则在持续萎缩,收入占比分别仅有4%和5.5%。
那么,从“韦尔股份”到“豪威集团”,这家千亿市值的芯片巨头在筹划一盘什么样的棋局?改名之后,豪威集团能否迎来新的高光时刻?
更名“豪威”背后,cis业务撑起七成营收
北京豪威此前是韦尔股份的子公司,其前身是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豪威科技,是一家cis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安防监控等领域。
2019年4月,韦尔股份发起了对豪威科技的收购。彼时,豪威科技是全球三强的coms图像传感器企业之一,总资产规模几乎是韦尔股份的5倍。而韦尔股份主要从事半导体产品研发设计与分销,下游覆盖车载电子、安防、移动通信等应用领域。
这起“蛇吞象”式并购完成后,韦尔股份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cmos光学传感芯片设计领域龙头企业,并且彻底重塑了韦尔股份的基因。
数据显示,并购后的韦尔股份营收开始了直线飙升。2019年,韦尔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136.32亿元,较2018年增加343.93%,实现净利润4.66亿元,同比增长221.14%。而在此后的两年,韦尔股份的营业收入持续攀升,到2021年已经增长至241.04亿元。
不过,2022年及2023年,由于消费电子市场萎靡,新兴市场尚待培育,韦尔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仅为9.90亿元、5.5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7.88%、43.89%。
到2024年,韦尔股份主营业务收入为256.70亿元,但其业务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半导体设计业务产品销售收入实现216.4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84.30%;而在半导体设计业务中,由子公司豪威科技贡献的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营收191.90亿元,占主营业务比重高达74.76%,成为了韦尔股份的顶梁柱。

与此同时,显示解决方案、模拟解决方案两大业务营收占比正在持续萎缩。比如显示解决方案营收2024年已经下滑17.77%,且收入占比仅有4%,而模拟解决方案占比已经不足6%。
这些数据表明,韦尔股份的业务内核与营收支柱已不再是此前的半导体分销,而是以图像传感器为核心的芯片设计。这也意味着,“豪威”早已成为了韦尔股份的代名词。
新牌局下的困局
尽管豪威集团在cis领域已经抢占先机,但挑战依然存在。
资料显示,豪威集团主要聚焦汽车、手机、ai视觉等多个领域。其中,手机业务是“豪威集团”的基本盘,但手机cis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
与此同时,除了面临索尼、三星等巨头的竞争之外,“豪威集团”还面临着苹果、特斯拉等巨头自研芯片直接切割市场份额的危机。
而从车规级cis领域来看,豪威集团近两年在原有的欧美系主流汽车品牌合作基础上,大量导入了国内传统汽车品牌、新势力的合作,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豪威集团图像传感器业务来源于汽车市场的收入实现约59.05亿元,同比增长29.85%。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全球汽车cis市场格局来看,安森美占据领先地位,占总市场份额的33%以上。而豪威集团作为全球汽车cis巨头排名第二。除此之外,思特威、格科微等一大批国产品牌正在加快推进车规级cis芯片的规模量产,市场竞争同样极其激烈。
此外,豪威集团还面临着经营性现金流下滑的危机。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72亿元,较2023年下降了36.68%。虽然2025年一季度该数据为10.98亿元,同比仅微降1.12%,但2024年的大幅下滑仍值得关注。
同时,“豪威集团”还面临着存货高企的问题,截至2024年末,公司存货净额为69.56亿元,占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1.90%,较上年年末增长10.04%。
以上对于所有第三方芯片设计公司而言,无疑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6月27日,豪威集团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 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对于豪威集团而言,h股上市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可以更好地提升其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地位。但门后的风景,并非只有鲜花与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