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医药行业是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存在感较弱的领域之一。
全球前 30 大跨国医药公司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受技术、文化和法规等因素限制,中国医药公司过去难以走出国门,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
不过,近年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批中国医药人开始踏上出海征程,上海医药国际业务事业部负责人闫军就是其中的代表。2006 年,闫军毕业后加入上海医药,因公司在苏丹有建厂项目,他怀着对海外文化的好奇和寻求事业发展的想法,前往苏丹。当时的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受美国制裁,缺医少药。上海医药于 1998 年应苏丹政府邀请建厂,闫军到苏丹时,工厂已建成但规模小、产能低。
在苏丹,闫军面临着语言、气候、生活设施匮乏等诸多困难,还经历了国家从发展到衰败再到内战的过程。但他和团队坚持下来,通过生产抗疟疾药品等价廉物美的产品,满足了当地需求,在当地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019 年,上海医药提出国际化战略,召回在苏丹的闫军,让他重新组建国际化团队,以本土化运营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此后,疫情爆发,却也给中国医药出海带来了机遇。中国生产的氯喹等药品成为治疗新冠的特效药,上海医药借此机会出口药品到 41 个国家,还在东南亚和中东北非等地建立了多家分子公司,构建了营销体系。
同时,中国医药行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创新能力逐渐提升。2023 年、2024 年,中国陆续有几款创新药在美国获批,百济神州更是有一款创新药品通过临床试验在美国上市,成为首款单品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金的源自中国的创新药,中国医药出海呈现出积极态势。
中国药出海,是一场艰难但充满希望的征程,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期待。想想过去,中国医药在国际舞台上几乎没有话语权,看着国外药企在全球市场风生水起,我们只能羡慕。但如今,有像闫军这样的一批医药人,他们不畏艰难,走出国门,在海外艰苦的环境中拼搏,这种勇气和担当就让人敬佩。苏丹那酷热的气候、复杂的局势,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让中国药在当地有了一席之地,为中国医药出海奠定了基础,他们是中国医药行业的英雄。
疫情虽然是一场灾难,但却意外成为中国医药出海的契机,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机遇往往藏在挑战之中。中国医药企业能够迅速抓住机会,将药品推向海外,展现了强大的应变能力和生产能力。这也说明,中国药并不比国外的差,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能在国际市场上发光发热。
而且,中国医药行业近年来的创新成果更是让人振奋。从曾经主要依赖仿制药,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这是无数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百济神州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药的潜力。中国有庞大的人才队伍,有勤劳智慧的科研人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百济神州这样的企业,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不过,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药出海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药品标准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中国药典目前还未被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广泛认可,这就限制了中国药的出海步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正如闫军所说,我们要积极融入国际标准体系,努力提升中国药的质量和认可度。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医药出海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从在海外建厂到建立品牌、构建销售网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有战略定力,需要无数像闫军这样的医药人长期扎根海外。这不仅仅是企业的商业行为,更是中国医药行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它关系到中国医药在全球的地位,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国际医药市场拥有话语权。
中国药出海,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关键一步。这一路,有挑战,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机遇和希望。
我们看到了中国医药人在海外的拼搏与坚持,看到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药一定会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品牌被世界所熟知。
这不仅是中国医药企业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期待。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医药技术得到了全球认可,意味着我们能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品,意味着中国在全球医药领域有了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