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鲁版”新型能源体系
□ 刘德军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前不久,山东印发了《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 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提供坚强能源支撑。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日新月异,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未来新能源将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将成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积极引领全球能源变革,新能源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在光伏、风电、核能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终端能源结构正逐步由化石能源主导转向新能源主导,新能源时代在我国已悄然来临。展望未来,新能源无疑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其发展不仅将有力拉动经济增长,还将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巨大动力。
山东是全国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能源消费占到全国的近1/10,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一度高达80%。面对全球能源转型大势,山东必须加大能源投资力度,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升能源自给能力。
山东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资源品种齐全、总量丰富。其中,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全省2/3以上的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10,全省16市均有地热资源赋存,发展新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山东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瞩目成就。一方面,扎实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行业转型升级,统筹大型煤电规划建设、落后小煤电关停并转、供暖燃煤锅炉清洁替代,煤电装机占比从高达80%降至48.2%,正由主体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能源结构含“新”量、含“绿”量快速提升。
但与此同时,面对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特朗普回归带来国际减碳形势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对能源依赖增强等能源转型新形势,山东能源转型面临降能耗与稳制造两难选择、控煤减碳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难度大、能源转型成本高等难题。未来,必须坚持新型能源体系优先,巩固发展优势,跑出转型加速度,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聚焦“一个首要任务”,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培育能源主动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必须有新型的能源供给作保障。着眼于“3060双碳战略”,我省电力需求还会持续增长,必须加快培育稳定、可靠、具有规模的新型能源电源,需进一步明确能源结构调整重点和目标。从发展前景看,煤电和天然气发展受资源禀赋和供给制约,占比会持续下降。风电和光伏发电当前是新能源主体,集中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主要布局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中远海、滩涂和煤炭塌陷地受成本和区域产业布局影响大,但仍然是建设的主攻方向;分布式风电光伏有“屋顶光伏计划”和“驭风行动”,但受电网接入和消纳能力影响,未来发展制约较大。核电作为最清洁能源,2025年山东在运在建规模将达到1300万千瓦,未来10—15年将提升到3000万千瓦以上,要加快打造持续、稳定的动力源。抽水蓄能受选址、各类储能受消纳能力、生物质受成本等影响较大,应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补充,因地制宜、有序发展。
抢占“三个发展维度”,推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能源技术体系、产业体系、装备体系三个维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赛道将竞相涌现。未来能源新质生产力,要重点发展能源基地安全可靠输送、风光火储一体化运行等新技术,研发紧凑型轻量化机舱、主动构网型风机、建筑光伏一体化、高效光热发电、海上风电平台轻量化、直流集电等关键技术和装备、高性能材料等;加强煤电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充分发挥煤电兜底保供和灵活调节作用,实现煤电从电量主体向调节服务转变;加快推进高温气冷堆技术推广,实现核能在发电、供汽供热、工业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发展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技术。
统筹“四个基本目标”,构建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新机制,打造能源转型生态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是一个立破并举的系统性复杂工程,未来能源系统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产销规模日益庞大、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源网荷储一体化互动、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这需要能源体制机制与时俱进改革完善,持续加强能源各领域之间以及与相关领域之间的改革协同。一要统筹做好电源建设、调节能力、配套电网规划衔接,建立五大清洁能源基地政企协同机制,合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二要健全能源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在突出能源产品公共属性基础上,建立发电、用电、电网、储能等各环节积极参与的成本公平分摊机制,进一步增强能力转型动力;三要完善绿色低碳导向的金融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争取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推动化石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坚持“五项核心措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发力,打造能源合作新局面。围绕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集约节约的能源综合利用体系、智慧融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体系,不断提高我省能源保障能力。一要坚持清洁能源基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海上光伏基地、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和胶东半岛核电基地,推动清洁电力逐步成为消费增量主体;二要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推动能源技术、装备和工程队伍“走出去”;三要加快构建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布局,鼓励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新能源领域梯次衔接的创新力量;四要支持综合能源管理服务商、售电公司等积极发展虚拟电厂业务,聚合源荷储资源,高质量常态化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加快将新建虚拟电厂纳入全省试验项目;五要积极探索新能源供应新模式,支持产业园区和出口型企业创新新能源电力供给模式,探索建设绿电产业园。 (作者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