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国没想到,中国石油,悄悄站起来了

2025年05月25日23:02:09 财经 1481

说起石油,可能你第一反应还是中东沙漠的石油王子,或者是美国德州的井架林立。

但现在,一个曾被称为“贫油国”的国家,正悄悄换了“剧本”——中国的石油,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靠进口度日的配角。让美国没想到的是,中国的石油,不仅站起来了,甚至有了“遥遥领先”的底气。

让美国没想到,中国石油,悄悄站起来了 - 天天要闻

从“一滴油都要省着用”,到“八大盆地齐头并进”

中国和石油的“缘分”,其实起步并不早。相比沙特伊拉克这些一挖就是“黑金”的国家,中国在石油这事上,可以说是起点很低。

你知道吗?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原油年产量还不到12万吨,而同一时期,美国已经年产超过2亿吨。当时,别说用油了,连“找油”都成了大问题。

但是人穷志不短。中国人从来不信命,也不靠运气

1959年,在西北的玉门,人们挖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油。紧接着,1960年,大庆油田惊艳亮相——这可是中国石油史上的“原地起飞”时刻。

当年数万石油工人,在戈壁、冰原上,睡地窝子、吃冷干饭、啃雪埋头干活,只为一个目标:让中国不再缺油。

结果很快显现。三年后,大庆油田年产量就干到了648万吨,五年后,全国原油自给率飙升到97.6%。

美国那会儿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这个“农业国”,怎么突然就能自己搞石油了?

让美国没想到,中国石油,悄悄站起来了 - 天天要闻

过去几年里,中国人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把地图上一个个看似荒凉的角落,变成了国家的“油罐子”。

东北的松辽盆地西部的塔里木,从渤海湾鄂尔多斯,再到珠江口、准噶尔柴达木、东海陆架——这八大盆地,如今撑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半边天。

根据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全国可采石油资源量高达172亿吨,这八大盆地就占了81.13%。简单讲,就是我们国内真正“能挖出来”的油,基本都藏在这八个地方了

特别是塔里木盆地,2023年刚刚刷新了纪录,探明储量突破3亿吨大关。这里的发现被称为“准沙特级别”,意思是这块地的含油潜力,已经能和沙特那样的石油强国比肩。

还有渤海油田,2022年年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海上油田。这个成果,说实话,不是砸钱砸出来的,是一个个工程师日夜钻研、一次次下井勘探拼出来的。

美国可能想不到,曾经眼里“靠进口活着”的中国,现在自己能产的油,已经能顶得上全球前五。

让美国没想到,中国石油,悄悄站起来了 - 天天要闻

数据不会撒谎:我们正在追上来

你要说中国石油真“遥遥领先”了吗?坦白说,目前还没到全面领先的阶段。但有些地方,已经够美国皱眉头了。

我们来看看几组真实数据

截至2023年,中国石油储量已达38.51亿吨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还有144亿吨是等待勘探的“宝藏”;

中国石油日产量超400万桶年产量逼近2亿吨,全球排在第六,仅次于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和伊拉克。

2024年上半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下降至69.8%,是近年来的首次回落,趋势非常关键。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我们自主开采能力的整体提升,不是一时投机,而是几十年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中国早已不把“石油安全”只寄托在进口上了。在国内稳住的同时,我们也在全球布局。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44个国家签署石油进口合作协议,遍布亚洲、非洲、拉美。特别是在非洲的安哥拉尼日利亚,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国企业的油气合作项目越来越多。

2020年油价暴跌,是一次堪称“战略级别”的机遇。当年,WTI原油一度跌破20美元/桶,简直是“白菜价”。

中国直接出动了328艘油轮,奔赴中东和非洲买油囤油。有专家测算,这波抄底操作,让我们节省了约400亿美元的进口支出。更重要的是,我们趁势将国家战略储备容量扩容至90天水平,达到国际能源署的“及格线”。

为了稳定国内市场,中国还设置了油价浮动机制的“地板价”40美元、“天花板价”130美元。简单说,就是油价跌得再狠,也不至于伤害国内产业;涨得再猛,也不会让老百姓汽油加不起。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美国想“卡”中国石油脖子的路,越来越窄了。

让美国没想到,中国石油,悄悄站起来了 - 天天要闻

当然,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大家心里都明白。可当陆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时候,中国把目光放到了更深的地方——海底。

南海这块水下的“宝藏”,藏着未来中国能源版图的关键拼图。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南海潜藏石油资源高达200-300亿吨,天然气16万亿立方米。特别是“可燃冰”,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探明储量,高达800亿吨!

这个“冰”,其实是天然气水合物,点火即燃,是未来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据估算,这些可燃冰可以让全人类用上3000年!

2017年,中国在南海首次实现可燃冰的试开采成功,2023年已完成第二轮测试,产气稳定,正在布局商业化。

你说美国急不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这些年在南海不断“搅局”,拉着菲律宾“演双簧”,目的其实很简单——争资源、抢话语权。

让美国没想到,中国石油,悄悄站起来了 - 天天要闻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石油故事,就像一场沉默的逆袭

我们不靠炒作,不靠外援,一步步把曾经荒凉的地方变成油田、气田,靠的是技术、韧性,还有战略眼光

而美国这边,虽然储量惊人(高达688亿桶),但它的战略储备已大幅消耗,2022年曾释放了1.8亿桶储备以稳油价,创下历史新高。这种吃老本的方式,长期来看风险不小。

而中国这边,开采在加速,储备在提升,布局在全球,最关键的是新型能源(像页岩气、可燃冰)的技术突破正在逐步落地

美国看似仍在主导全球能源价格,其实早已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压力。

让美国没想到,中国石油,悄悄站起来了 - 天天要闻

结语:不靠天赐,靠实干

石油不会永远主导人类的能源未来,但在它还掌控着世界经济发动机的这几十年,谁握得住它,谁就更有话语权。

美国没想到,是因为它低估了一个曾经缺油却不甘“等油”的国家的潜力。

而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逐渐走出一条属于东方的能源强国之路。


参考资料

中国自然资源部. (2023).《2023年全国油气资源勘查成果通报》.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深夜利好,6家半导体股中报业绩大幅增长,最高利润增长559% - 天天要闻

深夜利好,6家半导体股中报业绩大幅增长,最高利润增长559%

接下来A股将会进入中报行情,那些中报业绩好的,将会非常稀缺,目前市场中可以看到的是机会非常多,最近我发现很多业绩预告业绩好的都是来自半导体的,刚刚有6家半导体产业链的股票业绩大幅增长,接下来中报可以重点看看半导体板块。第一家:芯朋微2025
汽车行业打头阵 欧洲外资仍是长三角制造业重要投资方 - 天天要闻

汽车行业打头阵 欧洲外资仍是长三角制造业重要投资方

中经记者 杨让晨 石英婧上海报道(今年二季度,共有51个外资制造业及研发项目落地长三角。受访者/图)今年二季度上海市成为外资青睐的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地。据戴德梁行产业地产部数据统计,长三角范围内,共有51个外资制造业及研发项目签约,包括新项目和增资扩产项目(不包含物流仓储类、产业园区投资项目,也不包含制造...
北京如何建设数字经济友好城市 - 天天要闻

北京如何建设数字经济友好城市

2025年7月2日上午,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数据局、新华通讯社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主题是“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致辞说,数字经济已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指出“数...
聚焦兰洽会丨甘肃兰州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31个  签约总额1093.79亿元 - 天天要闻

聚焦兰洽会丨甘肃兰州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31个 签约总额1093.79亿元

央广网兰州7月6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见习记者寇刚)7月6日,记者从2025兰州高质量发展暨第三十一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兰洽会”)兰州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获悉,本届兰洽会,兰州市共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31个、签约总额1093.79亿元,项目涵盖先进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
布丁酒店即将退市背后:亏损千万资不抵债,负债率升至104% - 天天要闻

布丁酒店即将退市背后:亏损千万资不抵债,负债率升至104%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经济型酒店代表,布丁酒店上市近十年之际,却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近期更因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均为负值,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强制摘牌退市。随着国内酒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布丁酒店业绩承压,“折戟”资本市场,也透露出经济型酒店品牌转型之路坎坷。三年净资产均为负值,将于7月...
“反内卷”行情能否成为A股新主线?十大券商策略来了 - 天天要闻

“反内卷”行情能否成为A股新主线?十大券商策略来了

财联社7月6日讯(编辑 笠晨)十大券商最新策略观点新鲜出炉,具体如下:中信证券:目前市场环境和氛围有一些2014年底的影子 只缺一个点火催化中信证券策略团队发布报告称,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氛围有一些2014年底的影子,包括:投资者在港股、小微盘和产业赛道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赚钱效应,新发产品开始温和回暖;非金融板块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