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刚果(金)实施了为期4个月的钴出口禁令。而根据观察者网5月21日消息,随着禁令即将到期,刚果(金)传出了可能继续收紧钴出口、延长禁令的信号,与此同时,刚果(金)与美国秘密推进的“矿产换安全”协议,向美国抛出了矿产合作的“橄榄枝”,让中国企业在刚果(金)深耕十余年的布局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在刚果(金)的关键矿产投资可谓是深耕多年,根基极为深厚。目前,中国企业在刚果(金)已经拥有世界上两座最大的钴矿。长期以来,中国的投资助力刚果(金)在矿业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过去十年间,刚果(金)的铜产量增长至三倍,钴产量增幅也近乎相当,这其中中国投资的作用功不可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铜和钴的出口占据了刚果(金)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而在2024年,中刚双边贸易额接近270亿美元,相比之下,同期刚美贸易额仅8.2亿美元,中国作为刚果(金)主要贸易伙伴的地位不言而喻。
然而,刚果(金)政府貌似看到了钴矿背后巨大的战略价值,开始在中美之间打起了太极。他们希望引入美国力量,来撼动中国在该地区矿业资源开发商的绝对主导地位。而美国当前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控制更多稀土资源,双方一拍即合。
早在今年4月,美国对华挑起“贸易战”的前夕,刚果(金)便效仿美国与乌克兰的关键金属矿产协议,向华盛顿提出了一项“用矿产换安全”的协议构想。然而这一构想很显然不切实际。主要原因在于两点。首先,美国介入刚果(金)矿产资源的首要目的是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对于为刚果(金)提供安全保障并没有什么兴趣;其次,美国在过去的一系列所作所为无数次证明,他们的协议并不靠谱,随时都有撕毁协议的可能性,刚果(金)跟美国合作,无益于与虎谋皮。值得一提的是,刚果(金)的钴出口禁令拟于6月下旬解除,但其矿业主管部门人士在上周的2025年新加坡钴业大会上透露,该国可能仍将收紧钴出口政策。
“刚果(金)想从‘卖矿者’变成‘炼矿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刚果(金)代表皮埃尔·杜邦直言。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刚果(金)投资超569亿美元,建成了从矿山到精炼厂的全产业链,全球80%的钴精炼产能集中于此。而刚果(金)本土企业仅能分得产业链末端微薄的利润。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企业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全球钴业龙头、中国洛阳栾川钼业集团呼吁刚果(金)政府解除和撤销现行钴出口禁令。
据路透社5月21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洛阳钼业在新加坡会议上直言:“若禁令延长至年底,全球LFP电池产能将骤降40%。”这并非虚张声势——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开始测试无钴电池,若大规模商用,刚果(金)将失去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刚果(金)在此时选择与美国达成合作并考虑延长禁令,无疑将自身置于一个微妙的境地。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只有不同的代价。若刚果(金)选择站队美国,可能失去中国市场的稳定订单;若倒向中国,则需直面美国的制裁威胁。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全球70%的钴矿仍在刚果(金)地下沉睡,而谁能真正尊重这片土地的主人,谁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