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行动的目的不在市场的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是防止资本与消费市场超级势力的结合、防止学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防止少数人操控信息的基本生态。”华熙生物方面对风口财经记者如是说。
近日,华熙生物发文公开辩驳多家券商研报引发的“透明质酸过时论”成为行业关注热点。而舆论场进击背后,折射出行业技术话语权争夺的焦灼——
作为全球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股价较2021年高点已跌逾80%,连续两年营收利润双降,而押注重组胶原蛋白的巨子生物同期市值突破890亿港元,营收、净利增速均超40%。
面对变革“阵痛”与资本市场信任危机,华熙生物的舆论攻势,能否为战略转型争取缓冲期?
公开驳斥“过时论”
“透明质酸‘过时论’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5月17日晚间,华熙生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一文,指责部分券商研究报告通过对比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成分,鼓吹透明质酸“过时论”,误导市场。
华熙生物表示,2022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不断追求新的公司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看似幸运地选中了。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围绕某重组胶原企业的研报中,出现了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所谓“对比研究”。

截图来源:“华熙生物”微信公众号
从华熙生物发文来看,其所指“某重组胶原企业”即巨子生物(2367.HK)。文中,华熙生物直接援引了4家券商对玻尿酸和胶原蛋白的点评,“点名”多家券商为巨子生物“站台”,比如:
华泰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 (2367 HK) 始于胶原,不止胶原》:“与玻尿酸相比,重组胶原蛋白具有更多生物学特征,在美白、抗衰、再生、修复等领域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安信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国货胶原蛋白龙头,妆字号至III类械全方位覆盖》:“胶原蛋白相对于透明质酸及植物活性成分的优势在于其皮肤修护和抗衰老的功效”。
国金证券发布的《重组胶原蛋白龙头,护肤业务高速增长、医美第二增长曲线可期》:“胶原蛋白的塑形能力强于玻尿酸”。
西部证券发布的《科技为舟,引领胶原蛋白健康美学》:“透明质酸钠则更侧重于补水保湿,可以应用于日常皮肤护理或术后皮肤修复,其修复功效弱于胶原蛋白”。
此外,华熙生物还在文章末尾列出信达证券、平安证券、方正证券等10家针对医美行业和巨子生物的券商报告。
华熙生物认为,这些误导性“结论”伴随着随后兴起的“玻尿酸过时论”被媒体和自媒体红人广泛传播,形成了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舆论共振。
“本次行动的目的不在市场的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是防止资本与消费市场超级势力的结合、防止学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防止少数人操控信息的基本生态。”5月21日,华熙生物方面在接受风口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对于文中涉及的券商研报,华熙生物方面表示,券商研报中这种B优于A的结论,是缺乏任何公开数据或国内外科研论文结论支持的。
值得注意的是,5月19日晚间,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共同发布《中国医美和美妆行业健康生态倡议书》,呼吁全行业从业者及资本市场“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初心,共同构建健康、理性、可持续的行业生态”。华熙生物官方微信公众号随之转发。

截图来源:“华熙生物”微信公众号
舆论场进击背后
华熙生物正面临资本市场与变革“阵痛”的双重压力。
据华熙生物年报披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旗下拥有润百颜、夸迪、BM肌活、米蓓尔等多个品牌。

图片来源:华熙生物官网
在过去,华熙生物凭借着玻尿酸这一明星成分,在医美护肤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是当之无愧的 “玻尿酸之王”,2019年11月,华熙生物登陆A股,2021年其市值一度突破1400亿元,被誉为“医美茅”。
然而,正如华熙生物所讲“概念总在重演”,随着重组胶原蛋白走向台前,以巨子生物为代表的“新贵”开始崛起。
风口财经记者注意到,自2021年7月底,华熙生物股价长期处于下行趋势,截至5月21日收盘,华熙生物报52.61元/股,较股价高点降逾80%,总市值降至253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子生物自上市以来(2022年11月)股价持续上涨超230%,截至5月21日,公司股价为81.75港元/股,总市值约为875亿港元。
“华熙生物经历过一家中国产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第一轮完整的周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对概念切换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感同身受。”华熙生物方面表示,同时因为华熙生物是一个从上游的研发、生物制造到消费品业务有完成产业链布局的公司,我们对消费市场消费者所面临的信息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和担忧。
这一点也体现在业绩上。
华熙生物自称全面变革始于2023年,在2024年进入“变革元年”。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扣非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减少78.13%。营收及利润第二年“双降”。2025年一季度,华熙生物营业收入为10.78亿元,同比下滑20.77%;扣非净利润为0.82亿元,同比下滑64.62%。
此前,华熙生物曾回复风口财经记者采访称,当前,公司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逐步解决多项关键运营管理问题,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至2024年,华熙生物扣非净利润及增速。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而巨子生物在过去两年的业绩表现非常突出。2023和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为35.24亿元、55.39亿元,同比增长49.05%和57.17%;归母净利润为14.52亿元和20.62亿元,同比增长108.59%和42.06%。
无论是二级市场还是业绩表现,公司将如何应对市场对透明质酸功效信任度的潜在滑坡?华熙生物方面表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净化行业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此次发声的原因。
对华熙生物而言,舆论场驳斥“过时论”或许攻防兼备。然而,其市值缩水与竞品崛起形成的剪刀差,终究需要依靠技术突破与业绩回暖来弥合。当然,华熙生物也需要以舆论攻势为战略转型争取缓冲期。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