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天大的笑话,美国商务部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将拧小螺丝制造iPhone",不光如此,美国工人还要制造芯片、造轮船。一张关于美国再工业化的蓝图已经铺开,但美国人可能永远也见不到它落地的那一天!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始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浪潮,但2000-2010年是关键转折点。数据显示,制造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1728万骤降至2010年的1140万,降幅达34%,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服装制造业就业萎缩84%,纺织业下降71%,家具行业减少51%。这种空心化是全球化分工+资本逐利的必然结果,也就是美国占据研发与品牌端,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地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转型:金融业利润占比从1980年的15%跃升至2024年的45%,制造业沦为资本市场的"弃子"。通过美元霸权收割全世界,过惯了好日子的美国中产,还能习惯进厂打螺丝吗?
当前美国经济已形成自我强化的金融化循环:1.4万亿美元股票回购远超制造业投资规模,资本市场更青睐"轻资产"模式。这种环境下,制造业面临三重困境。第一成本倒挂,美国制造业综合成本比中国高15-25%,自动化仅能覆盖30%的工序;其次,资本排斥:半导体企业投资回报周期长达7-10年,远不如科技股短期套利吸引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技能断层:45岁以上工人占比47%,掌握工业4.0技术的青年不足15%。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现实难度远超想象:最为困难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劳动力问题,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在实践中发现,时薪34美元的美国工人效率仅为中国台湾的60%,且年轻一代仅17%愿进工厂;其次,供应链黑洞:重建汽车产业链需引入300+供应商,而底特律周边配套企业已从3000家减至800家;制度性障碍也制约了美国的发展,环保审批耗时比中国长2倍,工会谈判使特斯拉德州工厂产能利用率仅60%。
从心理层面上,"打螺丝"在美国已成社会地位的诅咒。数据显示,制造业蓝领平均年薪5.2万美元,低于Uber司机(6.8万);社区学院制造业专业入学率连续10年下降,2025年技工缺口达210万;波音737MAX事故调查显示,35%的机械师承认"未完全理解新工艺",高级产业工人已经严重断层。
另外,特朗普驱逐移民的政策正在摧毁制造业根基,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中25%的焊接、铸造岗位依赖拉美移民;得州芯片工厂因H1B签证限制,核心工程师到岗率不足40%;肉类加工、纺织等传统行业外籍劳工占比超60%,政策收紧导致21%企业停产。特朗普把能踏实肯干的移民赶走了,间接也关上了美国再工业化的大门
综合以上各种原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美国本土制造业正在面临巨大的困难。以波音为例,外包率从2000年的30%飙升至2024年的70%,机身钻孔误差超标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供应商缺乏精密加工能力。台积电面临的则是不同的问题。亚利桑那工厂量产延期3年,1200名台湾技工支援仍难解决"美国工程师不会操作光刻机校准系统"的问题;在成本上特斯拉吃过大亏,德州超级工厂电池成本比上海高28%,马斯克坦言"若全美生产,Model Y售价需涨5000美元"。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特朗普试图利用关税战,引导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目的,注定失败!因为特朗普“对等关税”的本质是"用19世纪手段解决21世纪问题"的挣扎。在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当下,其实力完全无法支撑美元霸权,再工业化已成镜花水月。特朗普的冒险不仅加速了美国制造业的终局,更可能成为单极世界崩塌的导火索。正因如此,"美国制造业的棺材,终究要由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亲手钉上最后一颗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