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第三季度,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官方网站发布了香港保险市场的新投保保单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不包括续费,只涉及新投保的保单。在此之前,香港保险市场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内地消费者中,赴港投保的热潮持续升温。然而,这项最新的数据可能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官网网址:https://www.ia.org.hk
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内地消费者赴港投保的保费总额达到了468亿港元,同比增长了4576%。预计2023年全年的新造业务保费规模将超过2018年和2017年同期水平,有望创下历史新高。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全港新单保费为1463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118亿港元,同比增长了31%。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新单总保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香港保险市场迎来了内地访客投保的巨大热潮。第一季度的保费总额为96亿港元,第二季度迅速攀升至223亿港元,尽管第三季度略有下降,降至150亿港元,但相较于第二季度仍下降了32%。今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总额达到了惊人的468亿港元,已经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水平(434亿港元)。这一数据引人注目,揭示了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市场的浓厚兴趣和强烈需求。
根据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市场的热情持续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终身寿险和危疾保障需求的大幅增长。在所有新单保单中,终身寿险和危疾保障的占比达到了88%,其中终身寿险占比54%,危疾保障占比34%。这表明,内地访客在选择香港保险产品时,更加关注寿险和疾病保障类产品。这种趋势反映出内地访客对保险保障需求的多样化,也为香港保险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内地客户的保费构成中,终身寿险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比达到79.96%。储蓄险紧随其后,占比为10.86%。相比之下,年金险和重疾险的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3.12%和2.91%。这表明,在内地客户中,终身寿险和储蓄险较为受欢迎,而年金险和重疾险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全港新保单1、全港新单总保费的数据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
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全港新单保费总额达到了1463亿港元。香港居民投保了849亿港元,非香港居民投保了614亿港元。与2022年同期的1118亿港元相比,新单保费总额同比上升了31%。这意味着,在2023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险市场的新单保费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全港新单保费总额的提高,反映出保险需求的逐步回升,也为香港保险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全港新单数量统计显示,保单总数达到70.3万张。其中,香港居民投保546,347张,非香港居民投保157,058张。与2022年同期相比,保单数量减少了13.7%,从81.5万张降至70.3万张。这一数据表明,虽然整体保单数量有所下降,但内地客户的件均保费却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可能意味着保险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更高价值的保险产品受到了更多客户的青睐。
投保渠道分析
1、5个投保渠道的保费金额
在本年度,各类保险投保渠道的保费统计数据显示:通过代理渠道投保的保费总额为365亿港元,银行渠道投保的保费为632亿港元,经纪渠道投保的保费为437亿港元,直接渠道投保的保费为29亿港元,其他渠道投保的保费仅为0.0002亿港元。综合计算各个渠道的保费,本年度全港总投保保费达到1,463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经纪渠道在本年度的保费贡献再次超过了代理渠道。这意味着经纪渠道在保险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了保险行业的重要力量。
在本年度,各类保险投保渠道的保单数量统计如下:通过代理渠道投保的保单总数为462,979份,通过银行渠道投保的保单总数为124,165份,通过经纪渠道投保的保单总数为66,153份,通过直接渠道投保的保单总数为50,097份,通过其他渠道投保的保单总数仅为11份。综合各个渠道的保单数量,本年度全港总计投保保单达到703,405份。这些数据反映了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各个渠道在保险销售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投保货币分析1、不同货币的保单保费
本年度,保单保费总额达到1,463亿港元,具体来说,港元保单保费为206亿港元,人民币保单保费为86亿港元,美元保单保费为1,164亿港元,其他货币保费为7亿港元。在所有保单中,美元保单占据绝大多数,占比高达79.56%。港元作为香港本土货币,在香港本土客户中较为常见。而人民币在其他货币中较为受欢迎,占比达到5.8%。这些数据反映了香港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特点,各种货币在保险业务中均占有一定比重。
在本年度,各类货币保单数量如下:港元保单数量为276,056份,人民币保单数量为29,383份,美元保单数量高达395,935份,其他货币保单数量为2,031份。综合计算,总保单数量为703,405份。这些数据展示了保险市场货币种类的多样性,其中美元保单占据主导地位。港元、人民币和其他货币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排名分析1、香港寿险公司保费排名
依据总保费收入(包括一次性支付和年度化保费)来看,在个人新单业务领域,排名前五的保险公司分别为汇丰人寿、友邦、宏利、富通和保诚。头部效应显著,市场前15位的保险公司占据了97.9%的份额。这种现象表明,大型保险公司在新单业务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
·按标准保费收入(整付*10%+年度化保费)排名前5的公司分别为汇丰人寿、友邦、保诚、中银人寿和中国人寿(海外)。
在香港寿险公司经纪业务方面,富通、宏利和友邦在新单总保费收入排名中名列前三。富通的表现尤为出色,新单总保费收入占比达到31.9%,几乎占据市场的三分之一,比第二名宏利高出近一倍。因此,可以说富通在经纪业务新单总保费收入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处于无可匹敌的地位。
按标准保费收入(整付*10%+年度化保费),排名前三的是友邦、富通和中银人寿。
在2023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险公司的缴费结构分析显示,按照保费规模计算,整付保单占据最大比例(49.40%),其次是缴费期限小于5年的保单(24.32%),再次是缴费期限在5年至10年的保单(21.42%)。而按照保单数量计算,25年期限的保单最多(32.37%),其次是缴费期限小于5年的保单(22.35%),再次是缴费期限在10年至25年的保单(20.70%)。这些数据符合人们的传统认知,即整付保费的单均保费较高,而内地客户更倾向于选择5年期限的保单。
各家保险公司销售渠道结构分析:
经纪业务:富通、富卫、太寿香港、永明、万通较多;
代理业务:友邦、宏利、保诚、安盛较多;
银行渠道:汇丰人寿、中国人寿海外、恒生保险、中银人寿较多。
整体而言,三者结构都较为均衡的公司有:友邦、宏利、保诚、富卫。
汇丰及恒生银行为主,中银人寿、中国人寿银行占比同样较大,富通经纪业务为主,安盛经纪和代理各近一半。
总结1、香港保险市场在内地客户中的热度持续上升,前三季度保费已经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水平。2017年至2019年,内地客户在香港的新单保费收入连续三年超过400亿港元,2019年达到最高点434亿港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400亿港元,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
2、 内地客户在香港新单保费的占比有所提升,疫情前为四分之一,而今年前三季度已达三分之一。2019年内地客户贡献了434亿港元,占全港新单保费的25%;而今年前三季度内地客户贡献了468亿,占全港新单保费的32%。
3、富通、安盛、保诚、友邦、万通等保险公司的增长表现显著。·按照总保费收入,富通同比增长了261.9%,万通同比增长了113.4%,安盛同比增长了113%;·按照标准保费收入,保诚同比增长了331.8%,安盛同比增长了256%,友邦同比增长了202.8%。深入探讨内地客户热衷于购买香港保险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这依然是人们对于资产保值增值、财富安全传承以及未知风险防范的内在需求。尤其自今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内地投资市场的不景气,包括财富公司暴雷、城投债展期以及银行存款利率大幅下降等因素,使得不少中高净值人群倾向于到香港进行资产配置。他们迫切需要开展全球资产配置,以确保财富的稳定增长和有效传承。
香港保险市场在近年来持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客户,这主要得益于其稳定的业绩表现和较高的收益率。此外,随着我国中高端人群从创富阶段迈向财富守护和增值阶段,他们对资产保值、增值和安全传承的需求日益增长。购买香港保险不仅能满足这些需求,还能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实现风险隔离,防范政治和经济波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香港保险业的热销和大规模销售。来到2023年12月,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优惠活动,以期在年底之际进一步提升销售业绩。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香港保险市场的火热现象依然持续,显示出其强大的吸引力和活力。总之,香港保险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优质的服务。
在今年12月,香港保险的保证预缴收益约为5%。如果你选择5年交的分红险,那么你将能至少锁定未来4-5年的高美元利息。随着年末临近,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美元定存利息逐渐下降,然而香港保险公司依然保持5%的预缴优惠,显得诚意十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已过去三年,内地消费者对香港保险的投保热情依然不减。在这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份,趁着投保和预缴优惠利率的契机,大家不妨抓紧行动,为自己和家人投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