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客户,他在郑州有一套130平方的房子对外出租,市中心,临近地铁口,周边配套还不错,唯一的缺点是,周边商业化太重。以前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月租金收入能有4500元,后来逐渐降到3000元。后来交付给了房屋托管公司,现在租金2600元,但就这,断断续续的,累计有5个月的房租,没给我这个客户了。
按照合同约定,早应该解除合同,让托管公司赔偿损失。我问客户为啥不这么做,客户说,现在房屋租赁市场确实不行,这个损失我最后肯定会强烈争取,即使房屋托管公司跑路了,我也能承受这个损失。只是要涉及到走法律途径,有点耽误事。
我说,大多数房东对托管公司,都是你这个想法。
如果站在股票与基金投资的立场上,发现有不好的苗头了,比如眼见行情不好,托管公司连续不能付你房租了,你要及时查明原因,与对方解除合同,这叫及时止损。否则,当断不断,抱有侥幸,不愿意麻烦的心理,租金越拖越多,把你套牢,最后有些不良托管公司,就是看中你不愿意多事的心理,既然拖欠这么多了,最后象征性的给你2个月的“安慰奖”,说:我就这么多了。这叫做斩仓出局。
我很多客户,在投资领域,与这个房屋出租的客户,经历和结果,是相同的。
有些行情,比如2021年以后的医药,消费,2022年的新能源,不论是技术面,还是市场温度,明显的下行通道中,一般他们有这样的特征:前期炒的比较火热,大部分资金都在追逐,但是回调以后,涨幅不再那么大,甚至出现大盘涨,这类品种不涨的局面,即使涨,也都是很小的幅度,但是下跌时,跌的深度往往比其他品种跌的深。在基本面上,没有出现大的利空,但是炒作和对外的讲解,还是前期那些说头,没有更新鲜的数据来支撑和印证了。技术面上,经常出现“三只乌鸦”的走势,或者被多条均线压制,即使上涨,也无法有效站稳。
如果出现这些特征,都可能预示品种要走坏。这个时候如果出局,可能会有损失,但这个损失,我们能承受。大多数客户,都是在这抱有侥幸心理,想着回本后再出。有些客户不愿意承受这个损失,导致了后来深度套牢,就再也没有看过账户了。
公募基金,2021年和2022年业绩普遍都不太好,今年初的时候,很多金融机构说:基金市场已经连续两年走的不好了,近年来没有出现连续三年走弱的情形出现,相信今年会不错。结果上半年挣得钱,今年下半年吐回去了。
图片来源:WIND
还有一些明星私募,业绩也是惨不忍睹,一旦踏不准节奏,整个节拍都错乱了。他们用事实告诉我们,过往的成功经验,不一定预示今后能够完美复制,盈亏同源。而购买私募的客户,对资产都有严格的界定,风险承受能力更强,从该产品不断缩小的管理规模可以看出,这些高净值客户,即使亏损到如此地步,斩仓割肉出局的魄力,还是让人敬佩的。还是那句话,与你的亏损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源:托管券商客户服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