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油价一路突破80美元关口。
7月国际油价大涨16.05%,创下2022年1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油价的上涨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未来油价还会继续上涨吗?如果真的涨到90美元一桶,我们的汽车加油费用会增加多少呢?
油价为何持续上涨?
油价的上涨受到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包括产油国收紧供应、需求旺季到来、原油库存大幅下降等。
产油国收紧供应是主要驱动力,自7月以来,欧佩克+联盟在沙特和俄罗斯的主导下实施了减产计划,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减产幅度。
据报道,欧佩克+联盟已经达成了将每日产量削减100万桶至200万桶的协议。这意味着全球原油市场将面临更大的供应缺口。
除此之外,需求旺季也提振了原油消费。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当周,美国汽油需求达到了每日1019.6万桶。此外,中国、印度、巴西和中东等地区的经济复苏也带动了原油需求的增长。
还有一个原因是原油库存大幅下降,这也反映了市场供需紧张。
美国原油库存的总量已回到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同时,美国战略原油储备(SPR)持续处于几十年来的低点,拜登政府并没有按此前的承诺进行回补。
油价的上涨是供需结构偏紧的结果,市场对未来供应短缺的预期也推高了油价。
成品油的不断上涨,对国内工业有何影响?
油价的上涨不仅影响了原油市场,也带动了化工品成本的抬升。
7月以来国内多数化工品价格大幅反弹。
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化工品价格指数(CCPI)为106.3,环比上涨2.1%,同比上涨15.9%。
其中,石油化工品价格指数为107.6,环比上涨2.5%,同比上涨19.6%;煤化工品价格指数为101.4,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5.3%。
基础化工品价格指数为106.8,环比上涨2.3%,同比上涨16.8%;合成材料价格指数为105.1,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13.4%;精细化工品价格指数为104.7,环比上涨1.6%,同比上涨11.9%。
从具体品种来看,7月份,国内PTA、甲醇、乙二醇、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主要化工品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其中,PTA价格从7月初的每吨5000元左右,一路飙升至7月底的每吨7000元左右,单月涨幅达40%。
PTA是聚酯纤维和瓶片等产品的主要原料,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了纺织服装、包装等行业的成本。
油价和化工品价格的上涨对国内工业有何影响呢?
一方面,对于下游行业来说,成本压力增大。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虽然仍处于扩张区间,但较6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和采购量指数均下降0.9个百分点;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则连续第三个月回升0.5个百分点。
这表明,在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采购意愿有所减弱。
另一方面,对于中游行业来说,利润空间扩大。
由于下游需求旺盛,中游行业可以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下游客户,并提高自身的销售价格。
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化工行业利润率为8.2%,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化工行业利润率为9%,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
煤化工行业利润率为6%,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基础化工行业利润率为8.4%,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
合成材料行业利润率为7%,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精细化工行业利润率为7.9%,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
这说明,在油价和化工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中游行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在未来油价是否还会持续上涨,如果涨到90美元一桶,我们的汽车加油上涨幅度可能会有多大?
在经历了一轮大涨之后,油价的后续走势如何呢?
分析师们普遍看好油价的前景,认为供需结构仍然偏紧,油价将延续高位运行。
但也有人指出,宏观不确定性仍然存在,需求端可能出现转弱的风险,油价上方空间或有限。瑞银则更为乐观,预计到2023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将达到90美元/桶。
那么,如果油价真的涨到90美元一桶,我们的汽车加油费用会增加多少呢?这要看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机制。
根据目前的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挂钩,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但是,为了保持市场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也有一个“地板价”和一个“天花板价”。
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国内汽柴油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升7.32元和6.92元。
按照目前的机制,如果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80美元/桶涨到90美元/桶,那么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将分别上调约0.5元和0.4元。也就是说,我们的汽车加油费用将增加约6.8%和5.8%。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计算。
实际上,国内成品油价格还受到政策因素、税收因素、汇率因素等多重影响。
国际油价在供需紧张的背景下持续上涨,创下近期新高。
这对于国内工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们需要关注未来的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并做好应对措施。
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消费,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推动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