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被称为当下科技“最高结晶”,是所有国家发展的技术命脉,老美正是凭借这一优势,肆无忌惮的制裁和打压中国,不断阻止我们研发属于自己的高端芯片。
近日,麻省理工半导体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MoS2)的原子级薄晶体管”,
达成了芯片领域又一次从0到1的突破,被《自然》杂志评论:将改写世界芯片历史。

但好消息令人唏嘘,查询资料发现,研究团队领头人竟是一位24岁华人科学家,自家人才为他国做嫁衣,网友忍不住惊叹“太可惜了!”“为啥又是中国人?”
一、24岁华人科学家突破“摩尔定律”
上述晶体管之所以能带来颠覆性变化,是因为它首次突破了“摩尔定律”。
在芯片制造中,每个级别都是由多个晶体管堆积来的,对薄度、耐性要求都很高,很多素材粘合都需要600℃高温,但它们在400℃就报废了,这一定律无人能破。
千钧一发之际,麻省理工大学华人科学家朱佳迪,带领团队将低高温素材分解,“先合成、再加工”,以低于300℃的温度合成材料,成功实现晶体管生长。

这样一来,不仅节省材料,还能节约时间。“原本一块芯片一天时间的亮化,现在只要60分钟左右”。可以说,这位华人科学家为芯片的革命性突破带来了里程碑式贡献。朱佳迪的导师评价:“在强者如云的麻省理工,他就像NBA中的科比”。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芯片也需要这样的顶级人才。但每年清北高校大量毕业生留学后,回国的只有不到20%,能真正投身到科研一线的,更是少之又少。反观硅谷,光是清北毕业生,每年就有约2万在那从事科研,如果算上其他高校,人数只多不少。

二、“卡脖子的不是老美,而是我们自己人”
早就深受“卡脖子”之害的任正非曾坦言:卡脖子的不是老美,而是我们自己人。
那几年,华为的海思芯片用极少的时间成长为世界顶尖半导体公司,甚至超越巨头高通,夺得芯片设计世界第一。但后来,老美扼住脖子,我们的芯片只能胎死腹中。如今,芯片设计榜前十没有一家大陆企业,但却有8位华人创始人。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被认为“生命芯片”的细胞技术,同样受困于此。以素有“青春黑科技”的赛乐瑞为例,用行业内珍贵的Cellrator活化成分,从细胞能量出发,帮助身体注入活力。

可惜的是,围绕赛乐瑞展开的科研,仅在美日等国流行。长寿国日本已有多家高校证实,其在进入人体后可分泌出多种“青春因子”,增强细胞动力、拉缓机能衰退,提前为肌肉、皮肤等关键年老指标保驾护航。
中国虽已有中科院、清北高校陆续研究,但距离落地尚且需要一些时间。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强大消费力和老龄群体,为赛乐瑞扛起了“消费市场”这面大旗。资料显示,国内亰东大健康板块拿下流通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率先流行,赛乐瑞反馈也多以积极为主:“下班去公园跑两公里,现在都不带大喘气的”“以前托同事代购,现在自己也能买”。
再回头看,不论是芯片,还是生命科技,卡脖子的权利永远不在别人手中,既然我们有能研发出来的本事,就要想想怎么在产业投入、人才培养上下更多功夫。

三、得科学家者得天下
都说得科学家者得天下,人才乃治国之本。
放眼全球,欧美等西方国家已在高精尖技术领域深耕百年,我们起步较晚是事实。但正是这样,我们才更加需要人才支持、需要技术队伍。除了芯片,生命科技,还有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
况且,我们的人才在国外,所遭受的大多是不公正待遇。据2018年美司法部的“中国行动计划”,很多高校都将华裔科学家、工程师作为检查对象,调查他们是否窃取技术机密。一边埋头做科研,一边被怀疑检查,“实在憋屈”。
因此,面对人才,各个高校、研究院应当在科研投入、丰厚薪资、实验设备等上面下功夫,用怀抱吸引、用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