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成也圈子,败也圈子

2023年03月18日19:14:03 财经 1074

集中的风险敞口让硅谷银行在过去20年里享尽科技企业带来的非凡牛市,但也让它在加息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中一败涂地


硅谷银行:成也圈子,败也圈子 - 天天要闻


文 |《财经》特约撰稿人 李飞

编辑 | 郝洲


硅谷银行在倒闭前一直以全球唯一致力于创新领域的银行自称,经历两次金融风波逆势生长,伴随互联网繁荣崛起,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23全美最佳银行,然而却因资不抵债在48小时内倒闭,成为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


讽刺的是,硅谷银行在过去40年里惊人崛起的一些原因也正是其在48小时内惊人崩盘的原因。它的光速倒闭不仅让外界重新审视其所标榜的创新光环,也引发对硅谷独特金融生态的思考。


拉关系混圈子的银行


硅谷银行的产生与硅谷独特的金融生态息息相关,这种生态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美国被大公司、大工会、大政府所主导。一批金融体制内精英对东部大金融机构主导的保守投资哲学不满,他们来到西海岸并在硅谷投资一些从大公司出走另立门户的科技人士,开创风投与科创企业共生的繁荣生态。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在其撰写的《幂次定律:风险投资与新未来的创造》指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网络(network),构建网络的人就是风险投资人他们通过构建关系网络将科创生态链接在一起,实现人才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并最终形成网络效应,在成功的科创企业收获超额收益。


硅谷银行也是基于这种操作模式应运而生,曾任富国银行高管的比尔·比格斯塔夫(Bill Biggerstaff)在一场与朋友的扑克游戏中提出开设该行的想法,目标是为硅谷风投公司支持的科创公司提供银行服务。


1987年,硅谷银行开始在纳斯达克交易股票。一年后,完成首次公开募股,筹集了600万美元股本。该银行逐渐在硅谷周围扩张,然后扩展到东海岸,并在马萨诸塞州设立办事处。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在全美各地开设办事处。


作为开拓者,硅谷银行看中的细分市场是专注于为高风险、抵押品较少的科技初创企业提供服务,这些初创企业远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理想客户,很难获得贷款,硅谷银行则通过向这样的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起家。


相比提供金融服务,硅谷银行最出色的是善于构建关系网络,特别是围绕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关系打造圈子。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娜塔莎·沙林(Natasha Sarin)就指出硅谷银行是基于关系的银行,如果你是一家被投资公司创始人,你的风投推荐这家银行,就会产生网络效应。


“从硅谷银行这个名字里,也可以看出有文化制度上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关系银行(relationship banking),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传统上对银行的定义不同。它是一个社群,事实上,更像是一种网络结构 (fabric)。”沙林说。


硅谷银行打造的关系银行要追溯至2000年初的科技企业泡沫,在那一次危机中该行股价大跌50%,但它不仅成功应对艰难行情,还变挑战为机遇,利用危机时期科创圈所面临的集体困境与风险投资人建立坚实伙伴关系,并逐渐形成一个将硅谷关联在一起的生态圈,这个圈子生态为硅谷银行日后迅速扩张奠定基础。


“这是你建立最好关系的时候,在与风险投资人和公司打交道的艰难时期,你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机构的定位。尽管我不想再回到那个时期,但在那个时期,我吸取到很多很好的经验。”硅谷银行格雷戈里·贝克尔(Gregory W. Becker)在广播采访中回忆说。


如今,硅谷银行与美国近半初创公司及44%的2022年在美上市科技和医疗公司都有业务来往,还为欧洲、印度、以色列和中国的初创企业提供服务。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行拥有约2090亿美元资产,旗下存款规模达1754亿美元,也是硅谷本地存款最多银行。


借圈子拉存款吃利差


硅谷银行深度参与初创企业全周期发展业务,从这一具有巨大潜力且不断增长的行业中攫取利润。一方面,它为科技初创公司提供各种银行服务,获得这些初创公司的认股权证,在它们上市时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初创企业一旦加入硅谷银行打造的生态圈就可接触重要资源,包括结识投资者和其他创始人,这让许多初创企业选择与该银行合作,也选择把从股权投资人那里得到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现金存在硅谷银行。


“我们为他们提供银行服务,让他们起步,给他们建议,与投资者建立联系,与服务提供商建立联系。然后在他们进行第一轮或第二轮风险投资融资时,为他们量身定制我们的产品。我们以独特的方式借出资金,即风险债务。然后随着他们走向国际,他们上市,我们用更大的资源支持他们,使他们获得数亿美元收入。” 贝克尔说。


正是这种全程参与科创企业发展过程让硅谷银行能够与客户深度绑定,大量吸收客户存款。值得注意的是,与普通银行不同,硅谷银行的客户是资金充裕的初创企业,他们从IPO、股票增发、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融资、风投、收购和其他融资行为中获得大量资金,然后将钱存入硅谷银行作为利益交换并获取资源。


在疫情期间蓬勃发展的科技股牛市中,股权投资者把现金源源不断注入初创企业,这让硅谷银行客户持有量激增,在截至2022年3月的这两年时间中,该行存款增加两倍,达到近2000亿美元。初创公司创始人通常会将大部分现金,有时总计数千万美元或数亿美元存入硅谷银行账户,因为该行提供高利率。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仅在3.7万个账户上就持有1570亿美元存款,平均每个账户存款储量远超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所设定的25万美元这一保障存款限额。


坐拥大量存款的同时就要支付利息甚至是高息以留住储户,然而其客户群体的特殊性让硅谷银行产生了与一般银行不同的运作策略。传统商业银行使用客户存款的方式是放贷,以高于市场的利率借钱给企业和消费者,赚取利差,这个过程中需要承担信用风险,因此必须选择低风险有偿债能力的客户进行贷款。


由于硅谷银行客户不是常规储户,而是具有高风险的初创企业,不能让其通过承担信用风险来赚钱,更重要的是该行很多客户也不需要借钱,因为股权投资者给了足够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硅谷银行只能选择通过承担利率风险来赚钱,也就是说它不能向高风险企业借款人放贷,而是选择购买美国政府发行的长期债券,相比公司贷款的短期和浮动利率,这些债券则是长期和固定利率。


其结果是,硅谷银行面临着不同寻常的利率风险。当利率上升时,大多数传统银行虽然要为存款支付更多利息,但也从贷款中获得更多利息,并最终从利率上调中获利。但硅谷银行因为持有大量长期债券,它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很少有其他商业银行像硅谷银行一样将大批资产锁定在固定利率长期债券上,而不是浮动利率短期贷款上。数据显示,债券占硅谷银行资产的56%。对比之下,其他商业银行则平衡很多,例如,五三银行这个数字是25%,美国银行这一比例为28%。


正因如此,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高利率是好消息,因为这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面的助力大于对负债方面的伤害。硅谷银行则正相反,高利率对其负债方面的伤害大于对资产方面的帮助。正如奥本海默银行分析师克里斯·科托夫斯基(Chris Kotowski)所总结的那样,硅谷银行是在普遍对资产敏感(asset-sensitive)的世界里,一个对负债敏感(liability-sensitive)的异类。


也就是说,如果一家银行对“资产敏感型”,其资产的重新定价速度就会快于负债,净利息收入就会与利率走势一致。如果一家银行是“负债敏感型”,那么其负债的重新定价速度就会快于资产,净利息收入将与利率走势相反。


加息周期被圈子套牢


不难理解,硅谷银行对更高利率有双重敏感性,即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高利率会降低这些长期债券的价值,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拥有约1200亿美元的投资债券,这是致命的。在负债方面,利率上升意味着投入科技公司的资金减少,廉价存款的供应也会相应减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就认为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投资策略,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简单套利交易(carry trade),那就是吸引存款,然后购买长期债券,打赌长期债券收益高于短期债券,但这其中存在一种风险,即短期利率不会下降,而是会上升,这意味着押注利差是有风险的。


“他们所说的‘致力于全球创新’到底是关于什么?一些业务,但我认为主要是一种营销模式,一种销售加密货币、初创公司等的方式,硅谷银行就是这种银行,是一个存放大量无保障存款的地方。”克鲁格曼甚至认为,这种模式就是打造闲聊和搞气氛银行(Schmoozing and Vibes Bank)。


正如克鲁格曼所言,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深度建立在圈子生态之上,与之打交道的风险投资人和初创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方对这个模式深信不疑。不仅如此,对低息红利的共同追逐让这个共生关系网更加牢固,形成一个你帮我吸引更多投资,我帮你带来更多存款的循环模式,直至接盘侠出现。


原高盛投资银行家、并购律师马特·莱文(Matt Levine)这样解释说,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建立在过去十年低利息带来的红利,因为科创企业繁荣也是低利率带来的现象,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投资不是押注什么愿景,而是押注低利率。


我们都知道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一特征,并且用折现率来衡量,在全球利率都很低的时候,多年后的1美元和现在的1美元差不多,那么如果一家科创企业说,我们的商业模式可能要亏损十年,但在未来可以大赚一笔,这会对投资人有吸引力。然而,当利率较高时,未来收益的现值将低得多,今天的一美元比明天的一美元更好,投资者则倾向现在的现金流


正因科创企业是低利率产物,所以在低利率时,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存在硅谷银行,而且不怎么需要贷款,这让硅谷银行得以将现金投资于长期固定收益债券。然而,当利率上升时,不仅这些债券会贬值,科创企业生存环境也变得艰难,他们开始缺少资金并需要提取存款,所以硅谷银行必须亏本卖债券给客户提款。


由于硅谷银行客户单一且依赖圈子生态,因此当硅谷银行开始经历加息的逆风环境时,挤兑只是时间问题。财务状况不佳的坏消息很快在圈子中传导,引发恐慌,刺激储户提款,逼迫硅谷银行贱卖更多债券,一步步走向崩溃。正如一位该行高管所言,“我们业务模式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迎合一群关系非常紧密、表现出羊群效应的投资者。”


集中的风险敞口让硅谷银行在过去20年里享尽科技企业带来的非凡牛市,但也让它在加息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中一败涂地。讽刺的是,硅谷银行和其他硅谷金融团体一直在游说监管机构放松政策,并成功修改2008年金融危机后设立的多德-弗兰克(Dodd-Frank)银行监管规定,让可能防止暴雷的监管被削弱。更讽刺的是,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银行业巨头一样,硅谷金融精英们也期待赚钱时利润私有化,而亏损时损失社会化。


随着硅谷银行的倒台,这个关系网也在迅速崩塌,因为如此众多风险投资公司和初创公司曾经使用硅谷银行业务,以至于硅谷银行的突然崩塌让这些公司格外担心自己的业务受到重大影响,因为所有公司都在同时退出这个巨大的网络。


投资人敦促科创企业负责人更谨慎使用初创银行,将银行账户多样化,并保证存款被保险。欧米茄风险投资公司(Omega Venture Partners)管理合伙人高拉夫·特瓦里(Gaurav Tewari)坦言,”这场危机告诉我们,有多少公司在裸泳。每个董事会都将举行会议,讨论现金管理方法是什么,有什么控制措施来防范银行和人所带来的风险”。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新一轮反内卷冲锋号吹响,新兴产业民企占比高需因业施策 - 天天要闻

新一轮反内卷冲锋号吹响,新兴产业民企占比高需因业施策

新一轮反“内卷式”竞争冲锋号吹响,不仅包含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还涉及民企占比较高的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兴产业。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成为国家层面给出的反内卷政策新信号。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主持召开的...
巨头接连进场,东中部枢纽之争再起? - 天天要闻

巨头接连进场,东中部枢纽之争再起?

每经记者:唐俊 每经编辑:杨欢图片来源:摄图网_507763757专业货运机场的想象力有多大?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公布最新数据——上半年国际货邮吞吐量22万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252%;货运航班量闯入全国
我们一起看苏超——江苏银行上海分行 “金融+体育”助力市民美好生活 - 天天要闻

我们一起看苏超——江苏银行上海分行 “金融+体育”助力市民美好生活

7月6日晚,上海月星环球港5楼环球广场化身足球热情的海洋——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在此精心策划了“我们一起看苏超”主题活动,通过高清大屏同步转播,带领数百名沪上球迷沉浸式体验2025江苏银行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第六轮淮安与常州的焦点对决。这场跨越地理界限的足球之约,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绿茵场上...
信泰人寿举牌华菱钢铁背后:年内险资已至少举牌19次 - 天天要闻

信泰人寿举牌华菱钢铁背后:年内险资已至少举牌19次

每经记者:袁园 每经编辑:张益铭近日,信泰人寿发布公告称,通过传统账户保险责任准备金于二级市场增持华菱钢铁69.09万股股票,占总股本的0.01%。本次权益变动后,信泰人寿持有华菱钢铁股份比例达到5%,触及举牌线。信泰人寿表示,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保监发[2014]13号)和《关于优化保...
横琴五年产业发展蓝图出炉;无人配送车落地横琴丨横琴财报 - 天天要闻

横琴五年产业发展蓝图出炉;无人配送车落地横琴丨横琴财报

编者按: 横琴财经风向标,每周一读见真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日新月异,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有企业融资的佳音、产品上新的盛事,处处涌动着商气、人气与烟火气。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推出《横琴财报》栏目,以周报形式发布横琴最新前沿资讯,包括融资风向、企业动态、对澳合作、政策红利等,让各界人士从全方位、多...
五天四板,强势爆发 - 天天要闻

五天四板,强势爆发

今天是量化新规落地首日,A股缩量明显,全天成交1.23万亿,上个交易日为1.45万亿。但在缩量的情况下,A股今天没有太大的跌幅,上证指数甚至收红。目前市场依然观望情绪浓厚,但抛售压力有限。板块上,电力股逆市爆发,韶能股份、华银电力、世茂能源
百亿市值上市公司董事疑似坠楼去世,年仅54岁 - 天天要闻

百亿市值上市公司董事疑似坠楼去世,年仅54岁

大鱼财经记者注意到,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建投”)(002761.SZ)于7月3日公告称,集团职工董事沈康明于近日不幸去世,年仅54岁。另有消息称,沈康明疑似坠楼身亡。7日17时许,记者多次拨打浙江建投公开电话进行求证,但未有人接听。公告截图公开资料显示,沈康明1971年7月出生,浙江安吉人,在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