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似乎是食品工业绕不开的话题,但老百姓普遍比较排斥。我不是科学博主,这事儿不敢妄言,不过如果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观察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就会发现这是一本矛盾的经济账,一定程度上,这是中低收入人群追求幸福感的无奈选择;同时,消费者对价格中枢的被动感知错误地影响了自己的选择。
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合理使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是无害的。但问题在于,每个人每天食用的含添加剂食品数量是不同的,累加风险有多大呢?这需要专业人士给出答案。
食品添加剂可以分2大类,一类是天然物质,比如食盐;另一类是人工合成的,比如糖精,人们排斥的是后者。
以酱油为例,其实国内市场不含添加剂的酱油不是没有,但价格贵50%以上。对于厂家而言,添加剂的成本是几乎可以忽略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差不多的色香味品质下,人们自然是选择更便宜的产品。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原理叫“消费者选择理论”,简言之,人们一定会选择自认为性价比最好的商品,即便这种选择事后看来是非理性的。
如果消费者普遍愿意为了更高品质而花更高的价格购买酱油,那么充斥各种添加剂的酱油自然就会退出市场。可现实为何没有出现这一幕呢?
这就不得不讲到衡量人们幸福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在165年前,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发现,当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越小时,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对消费者而言,购买便宜的食品是远比提高个人收入更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它与传统意义上产品质量低下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人们花30元买一双皮鞋,可能穿不了一周就坏了,但是人们购买廉价食品却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所以挖空心思降低食品售价成为一些商家的追求目标,而使用各类添加剂是一条捷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类商家并不是为了迎合消费者降低价格的需求,而是为了获得暴利而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比如制作鲜榨果汁不用水果,制作牛肉汤不用牛肉,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从经济的角度看,这是部分商家在价格和销量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增加利润的一种恶劣手法。但是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的我们,多数商品未来销量都是无法持续增长的,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消费环境将必然凶险呢?
消费者难道不知道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浅显道理吗?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在食品消费上花更多的钱呢?这就又涉及到商品价格的市场中枢问题,当某类商品的普遍价格都处于10块钱附近的时候,人们自然会认为这个价格是合理的。
理论上市场经济背景下商品价格的形成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说起来大家都懂,供应少了价格就上涨;同类功能的替代品,比如酱油和盐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功能,当盐价格大涨,酱油价格就有跟着上涨的冲动。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企业对某类商品的价格中枢是有锚定效应的。举个例子:我们买衣服有很多选择,所以没有一家服装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衣服也就不存在明显的价格中枢。但是我们买酱油就不同了,市场上主要就那么几个品牌,价格分布就比较集中。
所以反过来看,我们也不能全怪消费者贪图便宜而导致添加剂在酱油中被广泛使用,企业仍然是这件事情的主体。
国外的消费者一样会贪图便宜,那日本、俄罗斯等国市场上为什么添加剂使用似乎比我们要少呢?以日本为例,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日本的食品添加剂数量为829种,中国目前是2325种。也有比我们更多的,比如美国,超过4000种。人们之所以觉得日本使用添加剂少一些,一方面是品种确实少,但另一方面是政策环境不同,在日本有些添加剂是不写到包装上的,不是没有,而是没写。
中国在1981年时食品添加剂数量只有几十种,后来增加那么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美国和俄罗斯就是2个反例,美国食品工业发达,俄罗斯轻工业落后,所以一个狂多,一个狂少。
从经济角度看,就算舆论反响再强烈,食品添加剂依然还会充斥我们的生活,老百姓能做的是选择自己想要的,尽量克服价格吸引力。当大家普遍愿意为更天然的食品付出更高价格时,经济就能形成良性循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也能得到明显改善。这其实也是日本和美国的差异,美国贫富差距巨大,大量美国穷人需要添加剂堆砌出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