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工信部此前公示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东莞培育了“专精特新”企业154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家,位居全国第五。未来东莞的“专精特新”有哪些发展的路径?
南方+邀请东莞的专精特新企业、高校学者、金融机构、专家、行业头部企业进行圆桌对话,围绕“专精特新”的空间、人才、科研、金融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共谋发展。

专家简介:
莫安达,东莞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空间】
南方+:东莞还需要给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土地空间方面的哪些支持?
莫安达:可考虑,在规划布局七大新兴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更具体细化一些行业,建设更细分后的产业园。例如新材料产业,又可以细分电子通讯材料,新能源材料。实施或建设更适合这个小行业的软件、硬件,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聚集,形成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生态。
【科研】
南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但也面临应用技术不足、基础研究缺乏支撑、独立研发实力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您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何去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莫安达:一方面企业确实应该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不然它很难做到“专精特新”。另一方面,因企业规模不一定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就需要借助外力。做到内外结合。在内,努力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外,可借助基础研究,以及非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作为政府可在帮助协调产研结合上发挥作用,加强企业与研发机构尤其是基础研究机构(例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联系和互补。
【金融】
南方+: “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是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资金需求庞大。对于东莞来说,您认为该如何优化财税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莫安达:给予财税方面的优惠很重要,但这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另一个信贷支持也很重要,更具长期性。“专精特新”企业不一定都能做大,有些甚至是不必做大。这样就出现企业规模小,没有资产可以进行抵押,所以向银行抵押是拿不到钱的。例如江浙地区的政府建立信贷资金池,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给它建立一个可以用于抵押的资金池,向银行申请贷款。东莞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例如近两年实施的融资租赁政策。
南方+:随着北交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未来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您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该如何搭上资本市场的这趟顺风车做大做强呢?
莫安达:政府应给企业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辅导企业搭上北交所这个资本市场的顺风车。当然更重要的是平时,主动了解企业对政策的需求,告诉企业可以申报什么政策,可以享有哪些优惠;再进一步,根据不同的企业特征配套政策,做到“一企一策”是最高境界。为企业大大节省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精力,避开潜规则。
【人才】
南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是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高端人才对其至关重要。您认为,“专精特新”企业该如何引进高端人才?
莫安达:企业规模不一定大,人才数量就不一定多,稳住专精特新人才是企业的一大难题。一般来说,更需要实施合伙人制。或者专精特新人才就是企业创始人。作为政府设立一定的标准,将他们作为高端人才对待。
【统筹】戴双城
【撰文】何绮莹 施美
【作者】 何绮莹 施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