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三个世纪的盛大书缘

2025年02月14日08:00:18 时尚 8666
一场穿越三个世纪的盛大书缘 - 天天要闻
一场穿越三个世纪的盛大书缘 - 天天要闻

◎胡洪侠

特精装珍藏版《莎士比亚画廊》,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出版的。我能一睹其当时极为罕见的豪华书风采,已是2000年的事了。那年我来北京出差,其间去拜访张子康的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在那里见到一部大开本书,足有《北京晚报》那么大,墨蓝色粗亚麻布函套的正面,印有一个大大的烫金徽章,图案中的剑与盾牌清晰可辨。徽章之外,却没有书名。子康见我好奇,即抱出此盒,“随便翻。”他说。

45幅钢刻铜版画

开本如此之大的书,我生平第一次遇见。小心翼翼向左翻开书盒盖,第一眼看到的,是紫红布面封面的中央,镶嵌着一块莎士比亚黑白铜版画肖像,手摸上去,凉凉的。子康说,“这是真铜版。”其上下各凹印一行书名,上英文,下中文。“莎士比亚画廊”那几个字,稍不留心就看不到。不过,书名总算十分低调而优雅地出现了。

将书取出,打开枣红色封面,又是一张绿色厚卡纸封面,书名再次出现,这回就醒目多了,依然是中英文,依然是烫金。

掀开绿色封面,再掀过一张空白扉页,书名页终于出现,重要信息随即一一呈现:珍藏版,名家名作,45幅钢刻铜版画……

先不急着看正文,因为书名页还有“戏”可看。这里夹着一张32开大小的厚纸卡片,烫银的繁花图案框中,烫金印了中英文各三行字:特精装珍藏版;莎士比亚画廊;编号限量印制壹仟册。图案正上方,赫然有墨印编号:0428。

好了,现在可以进入书籍正文了。r.a.阿特莱特据昌都斯公爵藏画雕版的整页莎士比亚铜版肖像画之后,印有“环球剧院”铜版画的“假书名页”之后,第一幅版画《克莉奥佩拉与凯撒》隆重出场。此处还得停一下:这每一幅整页版画插图,都有前后两张纸拱卫,前一张是半透明乳白色絮状暗纹艺术纸,烫金印插图的中英文标题,后一张是米黄色特种纸,墨印插图所描绘的莎剧情节中译文,并附英文原著相应片段……这也太贴心了。

子康见我在那里爱不释手、两眼放光、念念叨叨,遂微微一笑,说:“背回深圳去吧。”

多少年之后,我在网上看到子康接受采访时说:“一本书不仅带来阅读体验,还是艺术收藏品,能不断放大价值。”隐约记得当年他慷慨送我《莎士比亚画廊》时也说过这样的话。

世上原来还有这么大的书

把《莎士比亚画廊》背回深圳时我还不认识这部大书的责任编辑孟保青。记得有一年我去北京,他曾陪我去望京拜访止庵,那时我们聊的是他编的《邓云乡集》,而不是莎士比亚。二十年后我要找他聊《莎士比亚画廊》,止庵帮着联络上,我们立刻就在微信上重温起三十年前因这部大书而卷卷舒舒的出版风云。我还第一次拜读了他早年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一本令我难忘的书——忆〈莎士比亚画廊〉的编辑出版》。文中他借同行的感叹表达了自己的感怀:“当一辈子编辑,能编出这样一本书也就值了。”

他当年首先遇到的不是一部可供出版的书稿,而是一项来自出版家范用的出版建议。1995年6月的一天,他坐在北京方庄那间寓所内,聆听既懂书之用、更懂书之美的范用先生聊书。晒完讲完自己珍藏的大小参差、薄厚不一的美书,范先生突然提到:有位老戏剧家、翻译家和出版家,叫葛一虹,他收藏有一本莎士比亚版画插图集,非常精美。葛先生1940年代末就想出版此书,可到今天愿望还没有实现。范先生感叹道:现今出版社要讲经济效益,这样大部头的书又很难赚钱……

说“话未落地”当然夸张,但范用的感叹刚落地没一会儿,孟保青他们已经又坐在了北京虎坊桥的葛宅之中。葛一虹先生刚接了范用电话,知道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来意,见大家都已坐定,就把一部大书郑重搬到众人面前。这是孟保青和《莎士比亚画廊》的第一次接触。他记得在场的人首先都不约而同惊叫了一声:世上原来还有这么大的书。

不是多年见惯了的小32开、大32开的书,也不是常见的16开的书。眼前这部书比八开还要大不少,又极厚极重。硬面精装,书脊和边角包以极细极薄的羊皮。扉页上有《theshaksperegallery》字样。待翻到书的内文图版时,大家更吃一惊:从没见过这么精美的铜版画。45幅图除一幅取材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外,其余均取材于莎剧,每张表现一个戏剧情节,绘画传神,刻工入微。印版画的纸真厚,按现在的标准,足有三百多克那么厚,纸版一样。每张图又都是三张纸为一组:前有一张略薄些的纸专印版画标题,后有一张不薄不厚的纸选印相应的莎剧文字。再加上环衬、扉页、图版目录,虽只有45幅图,整本书已然是厚厚一巨册。

出版时期应在1880年前后

葛一虹先生买这部《莎士比亚画廊》是1940年代末的事了。他早在1930年代即加入左翼文化运动,抗战时期在重庆做中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监事,抗战胜利后回上海负责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的工作,谁知身份暴露,只好在1948年冬天离开上海潜行来北平避居。有一天逛琉璃厂,他忽然就在一家旧书店遇到了《theshaksperegallery》。书虽有破损,仍掩不住当初用纸的讲究,装帧的典雅,尤其精致的版画十分迷人。旧时北京常有外国外交官员、传教士、教授等人士居住,此书想必是他们从海外带来。几经时移势易,书主人匆匆离散,这大部头画册也就流落到了旧书店。将书买回后葛一虹曾找留学伦敦专攻版画艺术的朋友帮着鉴定。听那朋友说,这种书印数极少,他未见过,现在即在英国恐怕亦已成为稀有的珍品。另有朋友帮着考证出版年代,说此书出版时期应在1880年前后。

收藏此书近50年后,当着孟保青他们的面,再次一一欣赏莱斯利、麦克列斯与科普等艺术家绘制,罗斯与夏普精雕细制成的版画,葛先生仍是激动不已。他当时的一席“导赏”后来写进了他在为此书撰写的专文中:“他们的衣着佩带表现出各自的身份,他们或喜或悲的神情也透露了出来,当与浮云、树木、城堡和宫殿等场景交织在一起时,更营造了一种特定环境的浓郁气氛。名剧《哈姆雷特》戏中戏的那一幅,王宫里聚有男女老少三四十人凝神观看小戏台上的演出,各人有各不同表情,哈姆莱特的沉思、丹麦国王克劳狄斯的恼怒跃然可见,也似可感触的一般。再如《第十二夜》一剧中奥丽维娅掀开面纱的瞬间,一个端庄面带少女含羞的可爱形象便出现了。这之外,还有奥瑟罗、李尔王、夏洛克、朱丽叶等等,真是美不胜收,百看不倦……”

葛先生是戏剧家,极为难得的又是一位出版家,碰巧还是那种深具爱书人趣味、读书人见识与藏书家眼光的出版家。1947年他在上海编印《苏联木刻》,选当时苏联10位艺术家的39幅木刻作品结集,其中包括几幅首次引介的套色版画。彼时正是战时,时间局促,纸价高涨,印制技术也跟不上,可是他依然做出了一本有收藏价值的《苏联木刻》:“用金属板翻印1550部,内木造纸丝绒封面50部,为纪念本,不发售。米道林纸1500部,为流通本,分布面和充皮面装两种……”喜欢将书做成艺术品的出版家,遇见《莎士比亚画廊》这样的书,第一个念头自然就是在中国复刻出版。“可是此事艰巨,在那时节阻力不少,我无能为力。”葛先生说。

1964年4月,全球有多项活动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此准备编印《莎士比亚全集》,有人来找葛一虹,说想借那本《画廊》为全集制作版画插图。葛先生很高兴自己的收藏终于能派上用场。可惜后来情况有变,全集缓出。这一“缓”,就到了1978年,《莎士比亚全集》终于出版。但是,没有插图,因为当年制好的几十块版画珂罗版早就找不到了。葛先生叹道:“功败垂成,深感遗恨。”1990年他还在给范用写信说:“我想把莎翁图集印装得漂亮些,就印它千把本,八开或六开本的……”

制作过程中诞生了好几项专利

我和书籍设计家宁成春先生联系上时,他刚刚飞到海南避寒。听说我要听他讲装帧设计《莎士比亚画廊》的故事,他首先提到的,还是范用和葛一虹两位先生的名字。他对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太熟了。

1996年,宁成春接到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孟保青的邀约,说出版社准备隆重推出《莎士比亚画廊》,目标是精心设计制作,力求最典雅,最精美,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所以请他主持总体设计。他还听保青说,钢刻铜版画的层次、明暗、深浅乃至人物表情都要靠细密的点和线表现,这对印刷技术要求极高,他们跑了多家印刷厂,甚至连印钞厂都找了,半年多都没找到掌握此特种印制工艺的人。最后找到了北京新华彩印厂的关厂长。“他是去德国留过学的,”宁老师说,“他懂当时最新的一种印刷技术,叫调频网印刷。我们这边很少人会。他会。他把问题解决了,印出来的版画和原作几乎一模一样。”

作为当时北京三联的首席书籍设计师,宁成春曾和范用等一起缔造了三联出版物的装帧风格与视觉品格。着手设计《莎士比亚画廊》时,他设计的三联版《金庸作品集》《锦灰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等正广受各方好评。然而,“画廊”一书虽然解决了印刷问题,装订、用纸等依然处处是挑战,根本没有先例可循。他们委托新加坡协茂纸业北京公司,在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地进口了各种特种纸。可是,依当时的装订技术,这么厚的纸张,装订时根本无法锁线,只能胶订。最后想到的解决方案是:书芯按平装做,裸脊胶订,方便打开书页;然后将书芯固定在精装的封底硬壳上,读者因此就有了前文讲过的“这本书需要打开很多次”的体验。

宁成春说,这本书在制作过程中诞生了好几项专利,“封面上莎士比亚肖像,从蚀刻、填漆到烤漆固定,工艺都是新的,都申请了专利。”还有开本,原版原图有长有横,为了方便原大放图,《莎士比亚画廊》的开本果然设计成了六开本。“这虽是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旧书,但就当时我们的印制工艺而言,这又是一本制作上太超前的书。”

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插图

当时还在山东画报出版社任职的汪家明,是1998年在北京范用先生家里见到最新豪华版《莎士比亚画廊》的。范用先是对此书赞不绝口,说如此巨大一本书,难得制版、印刷、用纸、装帧都十分考究。接下来汪家明听到的,是特殊年代书与人的“奇遇”故事:彼时范用每天在出版社大楼打扫卫生,某日忽在垃圾堆看见一批废弃的玻璃图版,还有一份纸质图版打样。他认出那是莎士比亚戏剧插图,于是偷偷捡回来剪贴在一本笔记本上,收之藏之。后来他知道,这就是原本打算用于《莎士比亚全集》的那套插图,“母本”是葛一虹先生收藏的一本英国珍稀图册。再后来他带着那本贴藏插图的笔记本去看望葛一虹先生。葛先生激动之余,说你把笔记本留下,我要在每页空白处,依据朱生豪译文,为你拣存的每一幅插图亲手写上说明。

汪家明对范用先生说,“河北教育社的豪华版确实非同凡品,可是印数限量,价近两千,并非人人买得起。我们把您收藏的‘打样’作为普及本影印出来吧,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插图,也可为老版本与老先生们的书缘留个纪念。”范用说,那就把葛先生手写的说明文字也原样影印出来,书名也可以用葛先生的译法——《莎士比亚画册》。

2002年1月,浅灰色封面精装《莎士比亚画册》(普及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印了出来。至此,一部19世纪版英国珍本画册在中国的流传与出版故事,历经曲曲折折,终于功德圆满。说起来,时间真是不短,前后竟跨越了三个世纪。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尚分类资讯推荐

OPPO Reno14系列“三合一”影像潮流功能全面升级 - 天天要闻

OPPO Reno14系列“三合一”影像潮流功能全面升级

近期,OPPO正式开启对Reno系列新品的预热。本次OPPO Reno14定位为“Live图神机”,主打影像功能创新。它从多个热门品类中汲取灵感,将网红产品中的优秀影像功能融合应用,为年轻用户打造简易而强大的创作体验。在其价位段中,Reno14新品将为用户带来三种潮流功能集于一身的拍摄能力,成为一台拥有多重“网红特质”的全能影...
OPPO Find X8 Ultra上新,将支持首个HDR照片拍摄和分享 - 天天要闻

OPPO Find X8 Ultra上新,将支持首个HDR照片拍摄和分享

5月9日,OPPO Find X8 Ultra 通过软件更新,带来全球首个HDR实况照片功能——OPPO 原彩 ProXDR 实况。这一新功能将大幅提升实况照片画质,让动态瞬间更生动。此外,OPPO 还联合小红书,上线全球首个 HDR 实况照片分享功能。用户通过 Find X8 Ultra 拍摄的实况照片,在小红书发布后可以获得全新的超清 HDR 画质,让高
一克拉降到8000元?中国高端制造再传好消息,欧美钻石巨头该醒了 - 天天要闻

一克拉降到8000元?中国高端制造再传好消息,欧美钻石巨头该醒了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上世纪50年代,西方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凭借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巧妙地将钻石打造成永恒爱情的象征。自此,这种璀璨夺目的宝石便在婚礼仪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新人许下浪漫誓言时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价格早就被炒到云端的“爱情信物”,如今却出人意料地迎来了大滑坡...
你好,Robot丨探秘360kg钢铁巨臂 且看大负载机器人如何擎起智造未来 - 天天要闻

你好,Robot丨探秘360kg钢铁巨臂 且看大负载机器人如何擎起智造未来

编者按:日前,山东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再次强调,要以更大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新质生产力,大众网·海报新闻创新表现手法,以“机器人+”为叙事主线,策划推出《你好,Robot——新质生产力在山东》专题报道。海报新闻记者将在山东各地选取最具行业代表性的机器人应用展开体验...
一名“武林高手”的养成秘笈 - 天天要闻

一名“武林高手”的养成秘笈

央视为何多次“垂青”株洲这个产业?一名“武林高手”的养成秘笈五月,是“榴花照眼明”的时节,株洲的一个产业再次让人们眼前一亮。5月6日,央视《焦点访谈》大篇幅报道了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金海良团队研制航空发动机的事迹,株洲航空产业又一次“高调出圈”,如同一位“武林高手”在舞台中央展示自己的“绝学”。...
我很充分地使用了这个春天 | 连芷平 - 天天要闻

我很充分地使用了这个春天 | 连芷平

一这个春天,有人用一句很妙的话形容我的生活地湖南:云南四季如春,湖南春如四季。过去一个月里,湖南的气候情绪确实是极度不稳定,经常前后两天相差二十多度,但不妨碍它给出了春天该有的一切。前不久,我在山里做客,在一片野地里摘到了丰盛的鼠曲草(上图)。同行的亲友说,摘鼠曲草是她们童年就拥有了的超能力,而对于...
凯特王妃戴五层珍珠项链闪耀音乐会,并非王室珍宝,“趋向中产阶级”引热议 - 天天要闻

凯特王妃戴五层珍珠项链闪耀音乐会,并非王室珍宝,“趋向中产阶级”引热议

当地时间5月8日晚,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一同出现在了伦敦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纪念欧洲胜利日80周年的音乐会。现年43岁的凯特穿着一身白衣现身,很是优雅别致。据报道称,现场有1.2万人观看和英国王室家庭成员观看了演出。整场活动由佐伊·鲍尔主持,表演重现了80年前的历史性庆典,一些英国人耳熟能详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