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都服装到底有多牛?在我的印象里,红都服装店,都是“御用”裁缝,为什么说是御用呢,早在80年代,来红都制衣的“通行证”是持有省部级以上的介绍信,能穿着红都服装出席重要场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还有啊,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张主席像,身着的,就是“红帮”高手田阿桐师傅给主席亲手定制的,经过改良的中山装。
红都更是一直给领导、出国人员、团体定制、外国首脑驻华使节等等定制服装的。像亚运会奥运会,航天部门,都是他们提供的量身定制。
值得一提,我还一直引以为骄傲的是,我的结婚礼服——一身改良旗袍也是红都量身定制的。
在红都制衣放开限制后,家里的老人几乎每人量身定制了中山装,但是不舍的穿,只为了留作纪念。
为什么是“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
这是清末民初名词,当时,宁波是最早与国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缝曾为外国人(又称“红毛”),“红帮”之名由此而来。“红毛”最初是对荷兰人的称谓,后来泛指欧洲人。在老上海,“红帮”指的是西式的服务业或修造业。 “红帮裁缝”是现代中国服装史上的称呼,在老上海提起宁波人,第一反应就是上海滩扬名立万的“红帮裁缝”。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21家服装店208名红帮裁缝迁往北京,其中最著名的金泰、雷蒙、鸿霞、造寸、波纬、蓝天、万国七家合并成立“北京市友联时装厂”即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的前身。红都之名,寓意红色首都,也有纪念“红帮裁缝”之意。
迄今为止,“红都”是全国唯一一家保存中山装传统制作技艺的企业。由于中山装制作技艺有着复杂、独特、纯手工、难以模仿的特点,因此,经几代“红帮”高手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将中山装的制作技艺传承至今。
而我在几年前采访了红都的蔡金昌师傅,田阿桐就是蔡金昌的亲传师傅。
记得当年采访蔡金昌师傅时,是在东交民巷28号红都公司,这个市中心的地理里位置决定了这个公司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了。公司楼下有个红都的销售门店,采访前我走进去参观了一番,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服装店,都是木质装修风格,古朴大气,四周墙上挂着不少老照片,再加上陈列的大都是中山装西装旗袍等这类的服装,所以感觉这个服装店格外的庄严肃穆。在一侧靠墙的展示柜上,陈列着一套“毛式中山装”,旁边有一张照片,是身着中山装的主席坐在椅子上,请注意,这里是不让照相的。其他几面墙上也挂着历届领导人身着红都定制的服装的各个场景照片。
看着墙上的照片,都是过往的久违的熟悉的领导人,很有年代感,都是小时候经常从新闻联播里听到的名字,记忆久远的容貌。我是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看着这些照片回忆着那些年照片背后的历史瞬间,感觉跟电视里看到的更有不一样的亲近感。正看着出神儿,被接待人员的礼貌问候,打断了回忆,随后我被请到一个会议室里,等待蔡金昌老师。(有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