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自从有了 00 后的参与,打开方式都变了!
“赛博祭祖”成为新潮流,像什么“代哭”、“代扫墓”都是热门生意, 甚至还诞生了“职业扫墓人”。
他们不仅缅怀先人方式特别超前,而且都已经开始布局自己的“身后事”了。
对,你没听错!
在你还在纠结中午吃啥的时候,人家二十出头都立好遗嘱了。
按道理说,00 后刚步入社会不久,没房没车,有什么可安排的呢?
其实,他们也有放不下的东西,除了银行存款,就是自己庞大的数字遗产。
有把 b 站账号当传家宝留给闺蜜的;有把游戏装备转给战队队友的;最离谱的是,有 00 后程序员,连 github 代码库都写进了遗嘱。
还有人交代完了,不忘在最后特别标注:“葬礼歌单必须用我网易云收藏夹第三页”。
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才算“数字遗产”?
简单讲,就是咱们在网络世界里的各种 “宝贝”。
像微信、微博、qq、游戏等各种账号;还有支付宝余额、比特币、游戏装备之类的数字资产;以及发表的动态、公众号文章、b 站视频、知乎回答等内容创作。
这些看不见的数据,都属于数字遗产。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上都会有一个独特的数字身份,这和现实中多少都会有些差别。
很多时候,大家往往把不敢说的话,不愿意表露的情感,发表在社交平台上。
上面记录着自己的迷茫与困惑,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可以看到更鲜活、更真实的我。
但同样,也有很多不想被别人看到的“小秘密”
比如说,朋友圈里仅自己可见的文案,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浏览记录。
这些要是被别人看到了,那才是名节不保,脸都得丢完。
所以,他们最担心的事,大概就是人没了,号还在。
甚至有网友调侃:“哪怕出车祸,我也要挣扎着把聊天记录格式化,这样才能死得干净点”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希望家人来继承自己的数字遗产。
看看自己说过的话、交过的朋友、玩过的游戏、收藏过的视频,换一种方式继续陪伴彼此。
有网友在亲人去世后,特意给逝者手机号充话费三年,就怕号码被注销了。
还有人会保留逝者的微信号,收藏他们的语音,想念的时候拿出来听一听。
但其实,微信账号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仅有使用权。微信号如果长期不登录,不活跃,就会被官方收回。
所以,很多人都遇到过去世亲人账号突然被注销的情况。
不过,如果微信里面有钱的话,哪怕是一分钱,就不会被收回,支付宝也是一样。
那到底该怎么样正确保留逝者各个平台的账号呢?
在这方面, b 站就比较人性化,早在 2020 年就发布了相关政策。
当有用户不幸离世时,平台会在得到其直系亲属的确认和同意之后,把他们的账号设置成“纪念账号”。
开启保护之后,这个账号就会被锁定,谁也登不进去了。
同时在主页还会弹出一条官方的缅怀提示,就像给这个账号盖上了一层“纪念封印”,让它成为一份特别的纪念。
抖音和微博也是差不多的操作流程。
想开启账号保护,用户得先准备好自己的身份证明,还得提交能证明和逝者关系的文件,以及逝者的死亡证明等相关材料。
老年人立遗嘱往往经过深思熟虑,以前咱们小时候说个“死”字,都会被妈妈捂住嘴巴,连电梯按钮都不能出现“4”这个数字。
而如今的年轻人,却早早就开始立遗嘱,是人间清醒,还是太过悲观了?
其实,这未尝不是一种新型的生命观。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接触到灾难新闻,可能比父母一辈子都多。
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却无处不在。”
只有认真思考过死亡,才能学会怎么好好活着。
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之后一天来过,享受当下,也是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
而且现在年轻人看待死亡,都带着一些黑色幽默。
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墓地价格,而是骨灰盒能植入二维码吗?能用 ai 和朋友们互动吗?
或许,当生死变成可讨论的技术问题,反而消解了最深层的恐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要搞个数字遗产交接仪式,你最想“托孤”的电子宝贝是啥?
参考资料:
青年文摘、封面新闻、36氪、腾讯研究院
编辑: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