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这部充满争议的电视剧积压3年后终于开播,却很快成了历史剧王炸。当看到剧中刑场那场戏,竟然用掷筊来决定生死的荒唐一幕时,不知会有多少人感叹这根本不是历史剧,而是恐怖片。
俗话说好饭不怕晚,这部迟到3年的《人生若如初见》就是这样,它以电影级的质感以及残酷的叙事方式,将晚清至暗时刻的伤疤给活生生撕开了。
开播首日热度破万,上线九天网播猫眼热度第三,观众一边为李现的“破碎贵族”落泪,一边为历史的虚实争议吵上热搜。但不可否认从《觉醒年代》到《人生若如初见》,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剧,让年轻人看见历史的棱角与温度。
用细节让教科书活过来
《人生若如初见》的导演王伟是拍过《白夜追凶》的高手,编剧江奇涛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执笔者,这对擅长细节考究的黄金搭档强强联合,直接就把历史剧给卷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俗话说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可在这部剧中,牲口比人还要重感情。剧中那场刑场戏中,一匹正流着泪的马,与显得麻木不仁的围观人群,形成了极为刺眼的对比,以此暗暗地隐喻了“人命如草芥”这种荒诞的现象。
就连清廷官员抽大烟时的那种躺姿,还有旗人用“摸头翘”来代替叩头的这种礼仪,都经过了历史专家一遍又一遍的考证。这剧的服化道精细程度,完全能够当作文物纪录片来看。
跟《觉醒年代》主要聚焦于真实人物有所不同,这部剧是以五个虚构的青年形象来加以展现,这五个青年分别为贵族梁乡、革命党杨凯之、北洋军人李人骏等。这些角色将庚子国变、留日潮以及新军崛起等一个个重要事件,巧妙地串联在了一块儿。
其中梁乡的原型被视作保皇派良弼,杨凯之与革命烈士吴禄贞存在一些隐秘的相似点。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但巧妙地避开了人物形象单一化的风险,还把历史课本里原本略显枯燥的名词,转化成了充满鲜活气息的命运故事。
历史剧的高级感
李现饰演的梁乡,从身着长衫的贵公子转变为倡导军装改革的一派,全程凭借着“默默蓄积的力量”来诠释处于时代夹缝中的挣扎。
有一场与吴越(饰演梁母)的对手戏,在这场戏中,梁母将和服撕碎,嘶喊着“祖宗之法不可更改”;而此时的李现则低着头沉默不语,不过他的青筋凸显出来,把新旧之间的冲突演绎成了一场母子决裂的虐心大戏。
吴越更是凭借着“吐演之技”达到了封神境界,在刑场观礼时产生了生理性呕吐,将贵族那体面崩塌的绝望感渲染得极为浓厚。
剧情一开始,就用长镜头慢慢地将徽州古镇展示出来:老黄牛缓缓地往前走着,油纸伞轻轻地晃动着,还有那零零散散地分布着的青苔痕迹。
这些镜头瞬间便带着观众走进了1900年那令人窒息的氛围里。另外梁乡在雪地里独自前行的背影,与《雍正王朝》里四阿哥的经典画面相互搭配,历史剧的诗意又归来了。
历史剧的危险游戏
作为历史剧,最大的争议莫过于是否尊重历史。这部《人生若如初见》同样也因为历史虚实问题引发了很大争议。
其中梁乡的角色设定最为人所诟病。历史上良弼坚决反对革命,而在剧中,却被改为了“认清了大势而后隐居”的那种悲情贵族,被网友们愤怒地批评为美化封建余孽。
但导演却回应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本身就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究竟谁是谁非,那就每个人各有定论了。
另外这部剧的节奏也有点失衡,有的地方缺少铺垫显得突兀,又有的地方却格外臃肿,特别是感情戏拖沓,有点注水的感觉。
前8集用60分钟去拍“掷筊赌命”,这种美学确实令人惊艳,不过却把普通观众给劝退了;
后期春夏饰演的谢菽红从闺秀到战士的转变,仅仅用了3集,铺垫得不够充分,好像在“赶进度”一样。更让人觉得惋惜的是杨凯之与日本少女的“樱花虐恋”,本来是可以成为经典的,却被卧底情侣吵架10集给拖累了。
我们为何需要疼痛
提到历史剧就不得不说于和伟张桐主演的《觉醒年代》,它凭借着文人所特有的气质,将激情给引燃了;而《人生若如初见》却是以贵族的逐渐瓦解为切入点,叩问着变革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这两者虽然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历史剧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重复,而是充当了使年轻人能够与先辈“跨越时空进行交流”的一种纽带。
当剧中的留学生杨凯之喊出“愿做唤醒秋风的第一片落叶”时,当无名女学生在暗夜之中紧握着拳头宣告“为天下而踏上征程”时,你肯定会瞬间激情澎湃,这才是中国青年的DNA。
这种情感的共振,正是历史剧的最高追求。不单纯地复述那些年份与事件,而是将历史转化为一面映照当下现实的明亮镜子,从而引发更深的思考。
反观当下,古偶剧凭借着“工业糖精”轻松愉快地收割流量;魔改历史剧借助“权谋宫斗”消解厚重。而《人生若如初见》所展现出来的野心以及引发的争议恰恰证明:观众从来没有拒绝深刻,实际上只是反感敷衍。
《人生若如初见》虽不完美,但它以满屏的血性以及美学上的强烈冲击,将历史剧的另一种可能性撕开。当梁乡于樱花树下写下“我们只是时代的记录者”之时,当谢菽红用旗袍裹着《新青年》奔赴黎明之际,我们恍然大悟:
历史绝非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代代人凭借血肉所填写的开放答卷。或许这就是我们呼唤更多《觉醒年代》《人生若如初见》的原因——
让历史的棱角刺痛娱乐至死的麻木,让荧屏上的血泪浇灌出更清醒的年轻一代。欢迎评论区讨论:你能接受历史剧虚构改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