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69岁的陈宝国,再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赵宝刚的话应验了

“反正电视界的奖我都拿到了。”

若这句话从旁人嘴里说出,恐怕会被贴上“狂妄自大”的标签,招来无数非议。

可陈宝国说了,观众却只认为实至名归。

《大宅门》《汉武大帝》《大明王朝 1566》,哪个不是精品中的精品?

遗憾的是,这位演技、口碑齐备的演员,这几年鲜少在荧幕上露面。

如今,69岁的他又以新身份亮相,再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

此刻,赵宝刚那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荧屏千面人

在影视界,陈宝国的名字与大满贯视帝紧紧相连。

三座飞天奖、两座金鹰奖、两座白玉兰奖的奖杯的成绩远超很多艺人。

那么,凭什么他能在人才济济的演艺圈登顶?

答案,藏在他为戏痴狂的一生里。

1956年,陈宝国出生于北京一户普通人家。

命运最初的安排,是让他穿上工装,成为工厂一员。

本来,陈宝国就不喜欢这份工作。

做了一段时间后,他更不喜欢了,还产生了跳槽的想法。

恰逢当时中央戏剧学院在招生。

没有任何犹豫,这个对轻工工作满心抵触的青年,怀揣着忐忑与期待,踏入了考场。

据悉,那时还没有文化课考试,只需要艺考。

陈宝国靠着周正的五官、富有感染力的嗓音以及一口标准的京腔,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当然了,此时的陈宝国还不是那个人人称赞的大满贯视帝。

初入中戏的陈宝国,不过是万千学子中普通的一员。

并且身形偏瘦,还常被淹没在人群里。

他的表演课老师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也表示陈宝国当时很不起眼。

但命运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便无法阻挡陈宝国向艺术的最高殿堂进发。

文气的长相不占优势怎么办,他就去饰演坏人。

多年后老师也笑着称陈宝国入学后经常演坏蛋。

不过,他的事业很快就迎来了高光时刻。

1982年,毕业4年左右的陈宝国出演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

虽说多年后再看这部剧,本人害羞不已,还摆手表示太青涩了。

但不难看出那时的他非常帅气,满口京腔的台词也是没话说。

最后,他也靠着这部仅有3集的电视剧,成为了首届金鹰视帝。

可他却总是想挑战自己,为了突破以往形象。

他推掉《四世同堂》,在正风华正茂的年纪接下《神鞭》。

在那个没有美瞳与特效的年代,为了能饰演好这个小混混,他直接将纽扣放进了眼睛里。

他的视力也因此受到了损伤。

可即使是这样,陈宝国也表示这是他身为演员应该做的。

小试牛刀成功后,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1995年,他再度突破形象,与庆奶合作《武则天》。

这部戏不仅让刘晓庆在电视界留名,也自此开启了陈宝国的“帝王”之路。

当然了,在此之前,陈宝国还有一部经典之作,《大宅门》。

目前,这部剧的豆瓣评分都还有9.4。

从2005年起,陈宝国先后出演了多部历史正剧。

他先是在《汉武大帝》中化身雄才大略的“刘彻”。

一句 “寇可往,我亦可往” 喊出了帝王的铁血雄心。

还有老年时期的戏份更是入木三分。

转身,他在《大明王朝1566》里,他又将嘉靖帝演成了教科书级帝王群像。

可饰演的多了,他又想突破自己了。

后来,他又通过《茶馆》等戏完成了华丽转身。

还有那部他关了自己六个月禁闭才完成的《老农民》,也是他的一次尝试。

果然很全面,工农帝商他都能演。

而除了有精湛的演技之外,陈宝国的爱情也让人动容。

“教科书式”婚姻

多年来,他的身边只有赵奎娥一个人。

两人也实现了真正的风雨同行,一路相伴。

遥想当年,两人还只是中戏的同班同学。

青梅竹马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毕业后,她留校成为了一名老师。

他则被分到了儿童艺术剧院。

直到1982年,也就是两人相恋8年后,陈宝国才正式向赵奎娥求婚。

这样看,两人也算是度过七年之痒才正式结婚的。

婚后,虽说赵奎娥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但因为要照顾家庭与儿子的她,难免会牺牲很多。

妻子的付出,陈宝国也都看在眼里。

外出拍戏,他会用自己半个月的饭钱给妻子买大衣。

采访时,他会说赵老师旺夫。

获奖后,他也会对妻子说我爱你。

在娱乐圈,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的感情,谁看了不动容。

然而,这样一位在戏里戏外都活得敞亮的老戏骨,却曾因“捧子心切”陷入舆论漩涡。

原来是儿子陈月末的演技一直都不是很出彩

被父亲捧了这么多年,他依旧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好在这些负面评价对陈宝国影响不大。

他依旧是那个在事业和感情上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老艺术家。

其实,观众真正遗憾的是他这些年不太拍戏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一向低调的陈宝国这次会以白玉兰评委会主席的身份重新走入观众视野。

赵宝刚的话应验了

没错,一年一度的白玉兰又迎来评选时刻。

今年,评委会成员也公布了。

其中,陈宝国的名字异常显眼。

作为拥有多项大奖的大满贯视帝,他完全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宝国也给出了评奖标准。

首先,“筋骨”是剧本,还有真诚也很重要。

最后是创新性也比较重要。

总的来说就是评的是“戏骨”而非“戏皮”。

老戏骨一开口,便知有没有,这通透的见解,正是他深耕演艺圈数十年的底气与积淀。

这不禁让人想起赵宝刚对陈宝国的一番评价。

1998年,两人曾在电视剧《无雪的冬天》中合作过。

所以,对于陈宝国的实力,赵宝刚可谓是相当了解。

“他是能演一辈子戏的人,看看《大宅门》就知道了”。

这样的评价,道破了陈宝国演艺生涯的核心密码。

就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角色,陈宝国都能完美驾驭。

并且他始终都在“做减法”,让自己消失在角色里。

千人千面,演谁像谁的评价就是这样来的。

这种戏骨特质,与他在白玉兰评审席上强调的筋骨论不谋而合。

所以,当陈宝国以评审身份重归公众视野。

与其说是一次曝光,不如说是行业对戏骨精神的一次致敬。

也难怪他能让世界再一次刮目相看。

结语

赵宝刚说他“能演一辈子戏”。

如今看来,陈宝国的一辈子早已超越了角色范畴。

当评审席上的他强调真诚与创新,何尝不是在为行业补一堂初心课?

四十多年前,他用《赤橙黄绿青蓝紫》叩开演艺圈大门。

四十多年后,他用筋骨论为后来者树起标杆。

这或许就是老戏骨的终极浪漫。

只能说赵宝刚看人真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