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卫视争相追捧科目三,真不是一个好的苗头。
真是没想到,科目三上了众多地方卫视的舞台, 而且收视率还挺高,以前叫社会摇,现在叫科目三,虽然说在文化输出方面的确是做的不错,但在众多面向全国观众的电视台上面,大家更愿意看到开创的、有颠覆性的舞蹈,更希望看到我国在舞蹈艺术上的进步;而不是看国家队去跳一个民间随处可见的舞蹈、如果有点舞蹈基础的人都能跳的话还需要国家队干什么?
很多人本来对科目三只是无感,但当被太多人追捧并无时不刻出现在你的视野里之后,就像一个不吃香菜的人被塞了满满一嘴香菜一样,浑身难受。
我们对土味视频的厌恶,不是因为视频本身的土味,而是因为土味视频的饱和式的轰炸和过度的被商业消费和炒作。
当然了,科目三能火,肯定还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先说科目三那的有可取之处。
首先技术力比较高,观赏性较好。社会摇的问题不在“摇”,而在“社会”。里面纹身之类的社会元素确实会影响到青少年这个没啥话说。
但社会摇太“俗”,现在的晚会太“雅”。观众希望雅俗共赏,但平台似乎发现自己确实太“雅”了,准备朝着“俗”相位猛冲,直接干破观众的心理防线。
这就好比,普通人平时喜欢吃淀粉肠,因为便宜还量大。但每次参加宴会,宴会上的都是些西餐这种看着高端但份量小还吃不惯的食物。食客想着不求大鱼大肉,只求荤素都有还管饱,结果老板直接端上来淀粉肠,你说这像话吗?
如今的我哪会现状:又贵又花里胡哨但是吃不饱吃不好,比如鹅肝、烤火鸡。
群众想要的:家常菜,好吃又不失情调,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红烧牛肉,摆盘出来也好看。
最后,晚会做的革新:街头淀粉肠,魔芋爽辣条。
而且我更不希望春晚也上科目三,作为一个政治意义大于娱乐意义的节目,并没有因为这些年互联网飞速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以至于从“造梗”到现在“滥用”。
如果为了收视率而强行引入,恐怕会引起更广泛的厌恶。
所以我突然有点心疼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全世界的华人华侨,每年只有一个全球性的节日能够关注祖国,能不能给人家吃点好的?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当全世界的目光都看过来的时候能不能拿点能出手的?文化出圈是好事,但如果在国外提起中国舞人家第一个想到科目三…想想就心酸。
如果春晚放上原始的高难度版本,然后配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音乐,我会很支持科目三出现在春晚,因为这种舞蹈能够有力推动我国艺术界水平的提高和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融合发展。
如果春晚对科目三进行了更高水准的改编,那么我将双手赞成这种对“梗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
但如果搬上舞台的只是让几个小鲜肉去扭一扭,还配着dy上那个俗不可耐又言之无物的动次打次版bgm,那这春晚也没什么存在的价值了。
从根本原因上来看,科目三现在之所以能这么破圈而六年前却被唾弃封杀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
18年的时候经济还是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时候的社会需要秩序也热衷维护秩序,像“社会摇”上不来台面的事物被封杀是很正常的,因为它被认为“有伤风化”。
而在经济疲软甚至下行的当下,有一种“礼崩乐坏”的感觉,在如今荒诞的社会中,人们对未来越来越迷茫不知要走向何方,他们只能用抽象的方式来弥补精神的空虚。
对此,您怎么看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来源:泡哥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