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脱帮 迈步奔小康——巴中市巴州区食药监局挂包驻帮纪实

天花村新貌

开展暖冬扶贫活动

农业技术培训

现场指导果树种植

现场农业技术指导

发放果树苗

王柱 吴昭辉

2014年,巴州区食药监局与鼎山镇石岭村和花溪乡天花村、大坝村结对帮扶。在脱贫攻坚春风吹拂下,四年时间过去,三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火石岭上,青山似黛、绿野如染;天花山坳,莺声宛转、瓜果飘香;大坝村中,艳阳高照、鸣蝉低唱。

变化来自不懈的努力。在这场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区食药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勇挑重任的为民情怀,不畏困难、脚踏实地的奋进精神,谱写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赞歌。

看得见的变化

四年帮扶成绩单,既是回首,更是起步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贫困村的变化既有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的外在改变,又有村民精神面貌的内在提升。

天蓝水清,白墙碧瓦,幢幢靓美的川北民居小楼,错落有致;堂前屋后的菜园子成片铺开,时令青椒、茄子挂满枝梢;一条条水泥路从新居中探出头来,交错相通,延向远方,道旁的格桑花娇艳的昂起了头——走进石岭村橙子田聚居点,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那个“缺水缺粮缺票子,就是不缺鹅包石”的火石岭。

“我家以前住在河沟里,由于道路不通,赶个场都要走两个多小时,这辈子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路修好。现在好了,不仅路修通了,我还住进了离街更近的新房子。”62岁的大坝村村民胡弟先,长期患病,原居住在山沟最深处,一家5口人挤住在两间土坯房里,生活十分困难。

自精准扶贫后,胡弟先花了不到8千块钱就统筹自建了新房并顺利入住,这给他家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这仅是石岭村、天花村和大坝村三个村子变化的缩影。自脱贫攻坚特别是区食药监局挂包驻帮以来,三个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三个村都属于“三边”村,山地居多土壤贫脊,每个村仅有的一条通村公路,还是没有硬化的断头路。村民们出行基本都靠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最真实的写照。居住的多是土坯房,地里除了水稻和小麦,基本没有什么经济作物,更谈不上什么产业。

“基础设施差,产业底子薄,发展起步晚是他们的‘硬伤’,也是脱贫奔康需着力解决的关键。”战区指挥长侯军在座谈会上提出要求,“扶贫攻坚首先要找准病因,才能因病施方,做到点准穴位、精准破题。”

从2014年起,区食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毅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在履行食药监管主责主业,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脱贫奔康主战场。这年夏天,他几乎周周都往这三个村跑,同群众拉家常、问需求,与村两委选路子、找方子。一个月的走村入户,让他吃透了村情、社情、户情,找准了贫困病因。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三个村的《脱贫帮扶五年规划》,明确了以“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为目标,创新帮扶思路,推动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

四年来,在区食药监局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三个村依托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新建聚居点6处157套,统规自建37套,危房改造43套,通过城镇购房及其它途径解决了5户贫困户住屋问题,基本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的安全住屋目标。

四年来,硬化道路7.4公里,拓宽村道路3.7公里,实现了通村到社,村民出行难彻底得到解决。改造电网13公里,增容变压器5台,铺设自来水管13000多米,畅通天然气95户,切实让村民用上了安全电、放心水和天然气。

四年来,组织开办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11期,431人次参加培训,开展“党支共建”“送医送药”“安全知识进乡村”等活动14场次。组织村两委干部、贫困户代表到产业发展特色村参观学习7批次,通过走出去,看差距、学经验、长见识、增才干,不断增强致富本领和“造血”功能。

2015年,引进蜀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通过“一村两园”(村核心示范园和家庭小药园)规模种植射干、皂角、党参等中药材500多亩。回引5名在外务工村民回乡创业,规模种植红心柚300多亩,椪柑100余亩。发展万元圈74个、万元店6个、万元塘12个、万元林14个,产业蛋糕不断做大,村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人均增加收入560元,真正实现了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这方水土富养一方人”的根本转变。

“我们将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种上道地药材,再吸纳村民来种植,每家每户都是双份收入,村民们干劲很足。”蜀楠公司负责人说。

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区食药监局筹措支持资金14万元,倡导爱心企业捐助20多万元,为三个村规范设置党员活动室、村卫生室、文化室、信息资源室、农民夜学、晏阳初讲堂。新建活动广场5处共1800多平方米,配备了运动娱乐休闲设施。

“过去村民们在生产劳动中摸索农业生产经验,现在他们定期到夜学学习农业科技知识,随时根据需要到文化室查阅种养殖业技术资料,空闲时健身娱乐。”天花村支部书记李俊贤的话匣打开了,“过去村民聚在一起谈论的是家长里短,现在话党恩、谈农技、议发展常挂在村民嘴边。”

远亲不如近邻。各村还成立了劳动互助小组,村民们在农忙季节互帮互助;居家生活,喜事共贺,难关共渡;特别是对年龄大的留守老人轮流照顾、问候。这里,包容代替了计较,和谐代替了生分。说到互助组的好处,80多岁的常开菊老人竖起大拇指。

记在心的付出

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心与心的碰撞,实打实的帮扶,食药监人和贫困村民结对认亲,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

石岭村贫困户刘映六家情况特殊,夫妻俩身有残疾,没有劳动能力,自家土地不具备建房条件,房子只有建在别家自留地上,易地搬迁建房是他最大的心愿。

2017年5月7日,一大早,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毅来到他家,又一次把左邻右舍聚到一起,协调他家易地搬迁需要土地的事情。一次次地沟通,一回回地调解,邻里关系终于疏通,易地搬迁的土地终于敲定。接下来,他又帮忙联系建房的材料、工人……

新居落成后,70多岁的刘映六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拉着卢毅的手激动地说:“做梦都没想到,在卢局长的关心下,我的新房梦终于实现了。”

贫困户侯启坤住在半山腰,想修一条通车便道,卢毅又协调施工队挖出了一条3米宽的土路,并在上面硬化了一条人行道。贫困户谯丽华家经济困难,场镇购房资金缺口大,卢毅就自掏腰包帮助在场镇摆起小摊点,很快就解决了场镇购房资金难的问题。

面对别人的询问,卢毅说:“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要与贫困户一起面对。确保在2020年前,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像卢毅这样,倾心帮扶贫困户的帮扶干部事迹还有很多——

贫困户吴明德到城里住院,56岁的帮扶干部王代湘放下手头事情,把年仅2岁的小孙子托付给亲戚,到医院里忙着挂号,陪着排队检查,帮助缴纳费用,办理出院手续,尽其所能,直到贫困户康复。

大坝村二社贫困户蒲从的新居建成了,屋里屋外一片狼藉。财务股长罗圣蓉就背着才3个月的娃娃同其他帮扶干部一道来到他家,帮忙提水整物,清理卫生,并将自己带来的崭新被套铺到他家床上。

贫困户李元华家缺少劳动力,麦子黄了等待收割,长在地里的油牡丹也需要治虫。帮扶干部王永明挽起裤腿,走到地里与他一起劳动。

四年来,80多名食药监干部始终把贫困户的冷暖放在心上,送去崭新的衣服、被子等生活必需品;他们出资出力,帮助购买农资,主动学习并积极传播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指导他们利用房前空地和屋后林地发展庭院经济,拓宽收入来源;农忙时节,更与贫困户一道下地干活,抢抓农事。

四年来,区食药监局干部职工自身累计捐款购物达30多万元,点亮微心愿278个,走访慰问困难群众3000余人次,帮助结对贫困户解决各类问题189个。

走近、走进、倾听、帮扶,食药监人将真诚、温暖送到贫困群众身边。

田间地头,洒下了他们的汗水;房前屋后,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食药监局帮扶干部个个都是好样的,帮扶是给力的,村民们非常满意,大家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感谢食药监局的帮扶,让我们找到了脱贫的方向!”石岭村村支书刘斌感慨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修道路、打水井、兴产业、促就业、拉家常、捐钱物,实打实的帮扶让食药监局帮扶干部和和村民成了知心朋友,建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下一步的承诺

不脱贫不“脱钩”,不奔康不“收兵”

真正意义的扶贫,不应局限在决胜脱贫中的帮扶,更不应囿于脱贫验收中的指标,而是着眼于建立脱贫致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扶贫验收后,食药监局还能大力帮扶我们村么?”

“今年过去了,食药监局的帮扶干部还会经常来看望我们么?”

面对村两委的担心、贫困户的疑虑,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毅在三个村的村民大会上立下誓言:“贫困户不脱贫,我们的帮扶就不‘脱钩’,乡亲们不奔康,驻村工作队就不‘收兵’。”

“只有建立脱贫致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才能让脱贫效果可持续,才能真正意义实现全面同步小康。”如何做好下一步的帮扶工作,卢毅早就超前谋划成竹在胸:针对基础设施差、致富门路窄、创业资金少等问题,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的推进,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思路,力争再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产业兴、农民富、山村美。

基础建设是农村脱贫的基石。下一步,围绕乡村振兴建设,把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作为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各种途径,协助村加大投入,夯实硬件基础,美化乡村环境。

产业扶贫是农村脱贫的关键。在家庭经济发展上,大力引导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家庭收入;在特色种植上,抓住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道地药材产业契机,创新“一村两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道地药材专业合作社营销优势,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在发展丹参、栀子等中药种植上下功夫,努力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既保证贫困户每年有收益,又为村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技能扶贫是农村脱贫的路径。“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继续搭建各类平台,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让贫困户不出村也能增加收入,真正实现脱贫奔康。

“扶贫攻坚不能大水漫灌,而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优势是什么,短板有哪些,必须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卢毅对全体帮扶干部说。面对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多样化,帮扶干部坚持问题导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制定脱贫计划,精准发力,确保每一项帮扶举措落到实处。

王海军是石岭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缺乏劳力,外出打工虽说收入高点,但照顾不了家庭。帮扶干部葛晖对症施策,介绍他到巴中一工地当保管,既解决了王海军的收入问题,又让他常回家照顾。

饶正华家缺少技术,家庭收入全靠几亩地,还得看天吃饭,他就介绍初中毕业在家的孩子学习美发,增加家庭收入。

“今后,我的庭院经济有一定收入,儿子在鼎山场上搞小经营还有不错的收入,维持家用外还有结余,待条件成熟了也到城里去发展。”谈到未来的日子,贫困户吴明成脸上堆满了笑。

政策好了,每个村民心中都有一盏明灯,照亮着前面的路,温暖着他们的心。

决胜脱贫奔康,巴州区食药监人使命在肩。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根植泥土,戮力前行,同村民一道共同勾画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