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重游故宫,指出照片挂错了,专家:你不懂,他笑道:那是我爹

2020年08月03日21:12:39 娱乐 1312

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的北京,保留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宫殿故宫,在封建时期它也被称为紫禁城。故宫自明成祖时期开始建设,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使用,至今已经有了600年历史。

溥仪重游故宫,指出照片挂错了,专家:你不懂,他笑道:那是我爹 - 天天要闻

故宫的建造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原则,整体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宏,完全展现了旧时代帝王家族的兴盛繁荣之面貌。自从1925年开始,紫禁城被收为国有,改名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买票参观故宫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寻常事,但是谁能体会到末代皇帝溥仪多年后再次买票回家时是什么心情呢?

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帝王,溥仪的一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他出生于1906年的醇亲王府,本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子,因光绪没有子嗣,1909年,3岁的溥仪被慈禧接进宫里继承了皇位。但仅仅3年时间,清朝被迫退位,溥仪作为废帝仍旧在紫禁城中继续生活了12年。

溥仪重游故宫,指出照片挂错了,专家:你不懂,他笑道:那是我爹 - 天天要闻

1924年,冯玉祥带兵进京,溥仪等皇族被驱逐出宫,他带着妻子婉容和文绣前往天津生活。自1934年开始,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前去伪满洲又当了十一年傀儡皇帝,在伪满政权覆灭后,也接受了思想教育和改造,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融入普通人生活后的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工作,他在这里担任售票员,除了卖票之外还会对园内的植物进行灌溉修剪。这种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的体验,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也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和安宁。

溥仪重游故宫,指出照片挂错了,专家:你不懂,他笑道:那是我爹 - 天天要闻

因为溥仪的特殊身份,他对于清朝末年的历史是最为了解的,因此后来还被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聘为一名研究员,当时杜聿明、沈醉等人也是他的同事。为了让溥仪的生活不那么单调,当时上级还特意指示他们多陪溥仪出去走走。

有一次,杜聿明等人想去故宫看看,想到溥仪可曾经是这里的主人,谁都没有他对故宫熟悉,于是就去拉上溥仪。刚开始溥仪是说什么也不同意,毕竟这里曾经是他的皇宫,如今他又不是皇上了,再回去难免感到物是人非,有些凄凉。

溥仪重游故宫,指出照片挂错了,专家:你不懂,他笑道:那是我爹 - 天天要闻

但是经不住几位朋友的软磨硬泡,最终溥仪还是跟他们一起来到了故宫的门前,看到售票处的工作人员,他还非常不情愿地嘟囔了一句:“想不到我回自己的家还要买票。”一时间把众人逗乐了。

几个人买票进去后,溥仪再看到记忆中熟悉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不过他也算得上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导游”了,带着杜聿明等人在故宫里轻车熟路地转悠起来,还给他们介绍各处宫殿,讲讲自己曾经在这里生活时发生的故事。

溥仪重游故宫,指出照片挂错了,专家:你不懂,他笑道:那是我爹 - 天天要闻

当他们走到光绪帝曾经居住的房间时,溥仪瞬间不淡定了,在大家还没明白啥状况时,他大声喊来了工作人员,说是光绪帝的照片挂错了。工作人员对此也是一头雾水,看到他不依不饶的样子,赶紧叫来了专家。

赶来的专家并没有见过溥仪本人,还以为是哪个胡搅蛮缠的游客,于是对他说道,这是我们专家研究考证过的,不可能挂错,是你不懂。溥仪听完,非常淡定地告诉他们:“照片上那人不是光绪是摄政王载沣,他是我爹,我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重游故宫,指出照片挂错了,专家:你不懂,他笑道:那是我爹 - 天天要闻

听闻此言,几位专家才知道是自己闹了笑话,赶忙让人把照片换了下来。一生经历波澜壮阔的溥仪,虽然也曾犯过错,但可见他骨子还是保留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半辈子都有着身不由己的处境,所以对他,我们很难用自己的主观态度去加以评判。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