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鬼才导演陈思诚的新片《恶意》为何在暑期档哑了火?
来源于网络
1. “悬疑”不够,拿什么勾住观众?
这片子预告打得响,标榜“高能反转”“人性深渊”。可实际呢?反转生硬得像硬扭的麻花,铺垫不足,漏洞却不少。观众不是不能接受暗黑,但得黑得有逻辑、有后劲。当“烧脑”变成“烧心”,口碑反噬是分分钟的事。观众的点评一针见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暑期档?旅游档!谁跟电影院较劲?
暑假是什么盛况?景区排队排到怀疑人生,朋友圈一半在晒雪山草原,一半在抱怨机票贵。当现实世界的“诗和远方”触手可及,观众对影院的选择就变得无比苛刻:要么爽到炸,要么深到骨,电影《哪吒》就是爽感十足才让观众自愿走进影院,否则凭什么让我放弃户外阳光,蹲两小时黑屋子?《恶意》卡在中间——不够刺激解压,也不够引人深思,自然成了“可看可不看”的备选项。
3. “人性黑暗”不是万能钥匙
导演可能想拷问灵魂,但呈现效果却像“为黑而黑”。全员恶人、动机模糊、情感空洞……观众看了一肚子憋屈,却找不到共鸣的支点。对比《消失的她》把婚姻痛点撕出血口子,或者《周处除三害》用荒诞暴力包裹救赎感,《恶意》里的“恶”浮在半空,**既扎不进现实,也够不到寓言**。当黑暗只剩猎奇,观众只会冷漠离场。
4. **观众的“反矫情”觉醒**
说点扎心的:不是观众不爱悬疑,是恨铁不成钢。前期《默杀》小成本靠口碑逆袭,证明好故事永远有市场。但《恶意》浪费了题材和档期——当“人性之恶”只沦为海报上的营销标语,却进不了观众心里,它的失败早注定了。
这个夏天,好电影和好风景都在抢人。与其在影院看一部“充满恶意”的平庸之作,不如把时间和钱留给真正值得的体验——无论是旅行,还是另一部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