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吕高见
“他现在骑车到新乡了。”7月1日傍晚,郑州的化先生下班回家,妻子的一句话让他心头一紧。他13岁的儿子化青城(化名),正独自骑着自行车,朝着千里之外的北京进发。这场始于少年叛逆的骑行,成了一段交织着担忧、挑战与成长的特殊旅程。

挑战自我:一场早有预谋的北京之行
7月10日,邢台沙河市。化青城骑着单车,行走在国道上,正往北京进发。
化青城的北京之行早有预谋。春节前,他就念叨着要骑车去北京,想找在北京的表哥表姐,更想亲眼看看长城、逛逛大学,瞧瞧天安门升旗。“他就是想挑战自己,证明自己,想看看一路的风景。”化青城的妈妈说,孩子性格倔强,认定的事谁也拦不住,当天中午便带着换洗衣物、身份证和充电宝,顺着导航出发了。
这并非化青城首次独立出行。2024年他就曾和好友一起骑行,还因年龄小被宾馆要求联系家长才得以入住,次日累到极致仍坚持骑回。而这次,他做了更足的准备:提前规划路线,自己在网上订60元左右的经济型酒店,“住宾馆已有经验了”。
在化先生看来,儿子的这次出行,藏着一份证明自己的执念。“他学习不好,上课睡觉被同学嘲笑,在班里总躲在角落,因为青春痘特别自卑,天天戴口罩,沉默寡言。”他觉得,这是孩子下定决心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骑行变研学:一路收获历史与风土人情
从郑州到北京,千里路程,考验接踵而至。盛夏酷暑,化青城往衣服上泼水降温;行至磁县时,一些乡道被热到“爆胎”的新闻让化先生忧心忡忡,可化青城只是默默坚持;从磁县到邯郸的路上,突遇暴雨,车胎因地面温度过高爆掉,他推着车走了两公里才修好,晚上在宾馆自己洗晾衣服、刷鞋子,还拍下照片发给家人。
一路上,化先生的心跟着儿子的轨迹悬着。到鹤壁、安阳、邯郸时,他一次次劝儿子回来或坐火车,可化青城态度坚决。直到儿子行至邢台沙河市,距郑州已近300公里时,化先生忽然懂了:“就像我小时候横游周口沙河,过了中间分界线,就只能往前游,没有回头路了。”他开始转变心态,为儿子加油,还建议他了解途经城市的风土人情,把骑行变成“一个人的研学”。
化青城做到了。在新乡,他知晓了牧野之战;在鹤壁,他了解了商都朝歌的故事;在安阳,他探寻甲骨文的历史;在邯郸,他弄懂了“黄粱一梦”“邯郸学步”的典故。沿途酒店的前台也对这个13岁少年印象深刻,“看他成熟懂事,知道年龄后都很照顾,总提醒他给家里打电话”。
悄然蜕变:自卑少年的自信觉醒
这场骑行被化先生发到朋友圈后,引发了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四川一位素未谋面的律师留言:“年轻人就该干些‘无意义’的事,这本身就是意义。”这位律师还分享了自己大学时徒步乡下40多天的经历,感叹“这就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有朋友安慰化先生:“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对孩子绝对是场历练。”
而化青城的变化,也悄悄发生着。那个总戴口罩、沉默自卑的少年,开始愿意摘下口罩自拍,眼神里多了几分自信。
回望这个少年的成长,他的“特别”早有痕迹。小学三年级就自己做披萨、卖黄豆酱给同学赚零花钱,动手能力超强,会拆装修理自行车,还带着弟弟一起“创收”;有爱心,看到乞讨者会主动要求捐出5元钱,说“就5块钱,能骗啥”。进入13岁,叛逆成了他的标签,可这份叛逆里,藏着对独立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
如今,化青城仍在去北京骑行的路上。或许正如他妈妈所说:“吃了苦,长了见识,就成熟了。”这场千里骑行,是一个13岁少年用自己的方式,写给青春的一封莽撞又真诚的信,字里行间,都是生长的力量。
民警提醒:未成年人长途独行风险需警惕
13岁少年化青城独自骑行前往北京的经历,在引发对青春与成长讨论的同时,也收到了来自警方的安全提醒。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警表示,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独自长途骑行面临多重安全隐患,此类举动不提倡,建议同龄孩子切勿效仿,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未成年人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有限,长途出行中潜藏着诸多风险。”上述民警分析道,从化青城的经历来看,盛夏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已对其行程造成影响,而道路交通安全、住宿安全、与陌生人接触等潜在风险更不容忽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少年往往难以独立妥善处理,容易导致意外后果。
民警进一步指出,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更需坚守安全底线,履行好监护责任。鼓励孩子探索世界、挑战自我的方式有很多,长途独行并非唯一选择,可在家长陪同或安全保障充足的前提下,通过短途研学、集体活动等更稳妥的方式,帮助孩子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李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