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这个让无数人心生向往的地方,既是光鲜亮丽的纸醉金迷,也是养着无数明星的名利场。
然而,最近的一些热门人物和事件却让人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深深的叹息,中央媒体的批评如同醍醐灌顶,点出了娱乐圈的“痛点”。
目不识丁、德不配位,可他们为什么还是能“活得滋润”,甚至红得发紫?
作者-晨 编辑-晨
翟天临微博那句“知网是什么?”,恐怕不少毕业生的心从那一刻就凉了,事情发生在2019年,当时的翟天临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学霸形象深入人心,然而,随着“论文摊事”越扒越多,他的学术水平直接被质疑。
也不能怪网友太敏锐,毕竟,博士论文和知网查重,这可是基本常识!翟天临从学术造假风波爆发后,几乎一夜之间从天堂跌入地狱,那个曾经靠“努力”人设圈粉的他,因为“德不配位”的槽点被迅速抹黑。
而他面对质疑不仅未反思,反而嘲弄地问“什么是知网”,这顿操作可是直接让央媒怒了,不点名的批评简直句句打脸,但尴尬的是,翟天临至今依旧活跃在娱乐圈,他的表演能力还是有的,这让人不禁反思:为什么他“一顿操作猛如虎”的负面事件,并没彻底摧毁他的事业呢?
这可能是一部分观众对明星“业务能力”的宽容:只要作品好,其他的事,都能暂时选择性忽略,而赵露思这位“国民甜妹”绝对是娱乐圈的流量黑马,她出演的网剧《传闻中的陈芊芊》让她迅速圈粉,全网追捧她的甜美形象。
明明是个新人,赵露思却以轻松俏皮的演技走红,拿下了一大票粉丝,然而,她也因此在学历和素质上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赵露思的学历一直是个略敏感的话题,网络上也曾多次爆出,她在采访中的一些回答显得知识储备略显不足。
比如她对一些历史文化的问题举止茫然,或者语言表达逻辑不太清晰,央媒对她的批评是她“目不识丁”,也就是说在文化素养上,她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但赵露思的走红很多时候却恰恰利用了“门槛低”的优势,她的甜美外形契合了很多网剧角色设定,演技在线虽然不“炸裂”,却也过关。
再加上一部分观众接受“年轻就是资本”,她刚好被市场“圈选”为新兴流量明星,再来说说新生代男星王一博,从《陈情令》爆红开始,他颜值高、性格酷,一直是年轻粉丝的心头好,但凡提到他的名字,你一定能联想到他的两大词:摩托车和滑板。
没错,他确实是偶像中的“兴趣爱好代表”,可网络关于他的“文化素质”话题却始终没断过,王一博曾在某次访谈中因为读错古诗词被网友批评,还有他在一些公开场合里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略显“单薄”,让人怀疑:一个读错诗词、语言表达有点卡壳的小伙子,凭什么能站在这么高的舞台上?
他文化水平遭到一定争议,也成为央媒点名的对象之一,但仔细想想,他的受欢迎程度跟这些“短板”似乎没太大关系,王一博走红的底层逻辑,恐怕离不开一点:他本身就是偶像产业的“造星模板”,长得好看、努力营业、加上恰到好处的个人标签,比如摩托车拉风。
而粉丝们也愿意付出支持,这就是成功的偶像生意,至于读错古诗、文化不高?不同代际的观众看法不一,有人觉得不够专业,有人觉得无所谓,我们回归央媒的批评,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明明在个人素养上出了一些问题的明星,还是能火?答案似乎并非绝对,而是和整个行业环境息息相关。
娱乐圈的明星走红,首先依赖的是鲜明的个人形象,不管是翟天临的“实力派博士”假面,亦或是赵露思的“甜妹国民”,还是王一博的“帅酷兴趣偶像”,这些标签先于他们的个人素质传播,吸引的是观众的眼球,换句话说,形象和营销已经大大盖过了个人素养本身的价值。
其次,市场和粉丝经济的“温柔容忍”也是重要原因,在这个以流量为王的时代,粉丝的宽容度几乎可以抵消一半的负面新闻,即便明星本身出现了并不算小的问题,只要他们业务能力过关,粉丝眼里依旧有光。
然而,央媒的态度也在提醒我们:明星背负的不应该只有名利与流量,还应该承担起对于社会文化素养的带动作用,他们身为公众人物,难道不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吗?进入2025年的今天,这几位曾被央媒怒批的明星还在圈内打拼。
他们一边顶着争议,一边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翟天临低调复出,参加了一些话剧演出,虽然很难再回到巅峰状态,但他仍旧在努力试图证明自己的演技,王一博在影视、综艺和偶像运营方面依旧全面开花,他面对文化素质批评更少作回应,而是继续保持流量。
赵露思也是剧接不停,在甜美小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依然被不少观众喜欢,但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这些明星似乎并未完全摆脱文化素养不足的争议,作为观众,我们应该呼吁娱乐圈给予个人修养更多的关注,而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形象和市场价值。
娱乐圈的明星需要意识到,他们并不是单纯的表演者,而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着年轻观众,如果连基础的文化素养都无法达到,又如何担得起粉丝的厚爱?希望这些明星能够真正重视这点,去改进自己,让“目不识丁”“德不配位”这种批评不再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