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处一:抒情解压

好处二:积极叙事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如果所关注的是魅力和内心的激动,我将在诗艺的后面放置这样一种艺术,它在语言艺术中最靠近诗艺,因而也能很自然地与诗艺结合起来,这就是音调的艺术。”他认为,音调与诗的艺术结合就是歌曲艺术。[3]
这种歌唱时的内心激动,经常使我们无意识中能够把自我的人生故事与歌曲同步,相对容易在作者创作的场景和故事中拓展自己的人生感悟。
有些时候,我们依靠理性的努力,单纯尝试听从别人的劝说或看一些励志书籍,无法让自己改变消极的认知,但在歌唱的魅力中却可以获得改变的力量。
比如《隐形的翅膀》歌中唱到“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将歌唱者尚不足够笃定的自信心,形象的比喻为“隐形的翅膀”,而“翅膀”的比喻通过悠扬的旋律又可以强化歌唱者的自信心,面对困难时候保有希望。这是将歌唱者心中正向的“力量”与迷茫的自我认同分开,并把这种力量用意象确定下来,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服务。
《那些花儿》则唱到“她还在开吗?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落花风飞去是人们每年都见到的自然现象,通过将心中遗憾比喻成“那些花儿”,我们在歌声中有可能习惯逐渐接纳生命中的那些不完美,放下过去的包袱。歌唱者通过隐喻将无法直接处理的“问题”与纠结的自我认同分开,减轻人生继续前行的压力。
这种通过将心中无力化解的负向问题或不清晰的正向资源用语言隐喻为可想象的意象,并在它们组成的新故事中整合力量,走出问题的情况,就是心理咨询中后现代主义流派叙事取向所说的外化。[2]许多人在人生中都曾无意中使用过这些技巧,调整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增强了面对未来的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歌唱这种良性可控的方式,沉浸式的感受情感共鸣,主动尝试以此减轻内心纷乱的冲突,生发出更新自我生命叙事的积极动力。
这样哼唱,效果更佳
1
选择慢节奏歌曲
因为歌唱时我们最好舒展身体,处于站立状态,配合歌曲节奏与自己情绪的变化,在手打节拍等小幅度动作中放松体会更佳。歌唱过程中需要上半身肌肉,乃至全身肢体的积极参与,因此还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等效果,对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2
与正念、舞动等结合
参考文献
[1] 马谐,白学军,陶云.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j].心理学进展,2013(4).[2] [英]martin payne《叙事疗法》,曾立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3]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策划制作
作者丨隗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年心理观察“类人描写”主笔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