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释放的三个重磅信号

2025年02月04日21:10:19 娱乐 6116

春晚跟新闻联播一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全国的广大观众,尤其是相对怀旧的观众,很容易受到春晚内容的影响。

譬如自2020年以来被广为诟病的“包饺子”台词与桥段,背后是,舆论导向内驱型,希望大家回归传统回归家庭。

当然,这种“潜移默化”的努力,自然也会对部分观众产生抵触心理,譬如《小品的世界》等作品对此的吐槽,也使得大量观众产生了共鸣。

对照前几年,有个很明显变化,2024年包饺子的台词退出了历史舞台,2025年春晚上 ,人工智能成为了u转的新主轴线,春晚也成为了大量中国ai技术的试验田。

从开场表演的ai数字孪生《如意舞步》起,不仅有张艺谋的机器人舞,甄子丹的的ai子弹时间,薛之谦的虚拟数字人,还有ai醒狮子,ai古籍古画的活化.......

很多时候,历史就是在不断的重复。

相较于2025的“ai+春晚”,回顾2015年的“互联网+春晚”,小品《相亲》用了互联网导航软件开车,相声《买房》讲述了平台经济租房,首次开放了网络版权直播,百度爱奇艺借此骤然崛起,微信突袭摇一摇送出了上亿的红包,一句奠定了移动支付的霸主地位,逼着阿里在随后几年含泪买单包揽了数年春晚的主赞助。

而今年的春晚告诉我们,中国将不可阻挡的开启ai+五年的高速发展,大家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十年周期。

这是国家的意志!我们都需要紧紧的跟随。

而另一个风向标,则是演员的籍贯,春晚请哪些演员,就标志着中国新一年的统战与外交主攻方向是哪里。

譬如,2008年陈水扁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09年开始,刘谦成为了春晚的常驻代表,随着马英九当选,几个月后,小虎队在北京迎来了再次聚首。甚至台湾籍演员的占比,一直都是两岸关系的直接写照。

春晚释放的三个重磅信号 - 天天要闻

同样,2011年请回了20多年前的老朋友大山上春晚,2013年席琳・迪翁跟宋姐姐合唱茉莉花并重唱那首my heart will go on,背景是中加进入蜜月期,加总理两度访华,双方在能源等一系列领域达成了大量合作,并发表了联合成果清单。

春晚释放的三个重磅信号 - 天天要闻

今年有个很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国际化和大中国化元素都非常的重。

国内层面,开场的《如意舞步》有台湾代表苏有朋,香港代表陈伟,歌曲《如意》重有台湾代表杨宗纬、香港代表容祖儿和澳门代表罗嘉豪,小品《借伞》是香港代表赵雅芝、叶童,魔术《画蛇添福》是台湾地区的刘谦,香港陈奕迅的《孤勇者》台湾萧敬腾的《我可以》迟到了好几年,香港的梁家辉、甄子丹、汪明荃、陈小春、张智霖、薛凯琪、周柏豪,阵容也创下了春晚有史以来的最大阵仗.......

这说明,特朗普上台后,大中华区的融合与统战肯定是要加速的,今天大家能见到的港台艺人和文化交流会比遍地演唱会的24年还多。

国际层面,春晚邀请了哈萨克斯坦和秘鲁的两位艺人,标志着普京特别军事行动后的被松绑中亚,以及特朗普主义下瑟瑟发抖的南美,都会是接下来中国接下来的主攻方向。

而中美关系方向,美国小伙子埃文・凯尔也成为了首个在春晚接受专访的美国人,美国乐队 onerepublic共和时代在今年成为首个登陆中国春晚的美国歌手/乐队,搞得我都想把这个乐队换个翻译,叫“ onerepublic一个中国”得了。

美国人首次登陆春晚,还一次登陆两个,意味着中美关系缓和,必然是2025年的主旋律之一,这也是在为特朗普今年的访华进行舆论铺垫。

虽然春晚的确没啥劲,但ai+,大中华+,中美+,宣传部门在农历新年的前一天,已经把25年的经济、统战与外交的三条主线,说的清清楚楚了。


最后,不胜感激政事堂的读者们这些年来的一路相陪,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祝各位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春晚释放的三个重磅信号 - 天天要闻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