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亚运会的开幕式上,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这首《亚洲雄风》已经唱了33年,但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没有人会想到这首歌曲的背后竟然有这样一个让亿万人流泪的故事。
1990 年,北京亚运会隆重召开,筹备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的一个初春的下午,作曲家徐沛东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为亚运会创作主题曲。他第一个想到的搭档就是他的老乡张藜。
谈论这对黄金搭档,故事要从1988年春天讲起。那时,张藜在慕田峪长城参加笔会,意外碰见了徐沛东。两位同为大连乡音的音乐人初见便相见恨晚。
两人年纪相差22岁,却仍旧惺惺相惜,很快,他们共同创作的歌曲《是你给我爱》就成为了安冬的成名曲。
但真正使他们声名大噪的,还是1989年《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曲《篱笆墙的影子》和《苦乐年华》。那一年,这两首歌同时入选全国十大金曲,其中《苦乐年华》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所以在《亚洲雄风》的词曲配对过程中,没有人怀疑这对搭档的实力。结果证明,他们并没有让任何人失望。这首歌在北京亚运会优秀歌曲评选中,以95%的超高得票率力压群雄。
韦唯的演唱充满激情,歌词中的"树都根连根""云也手握手"写出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团结一心。
然而,就在这片喝彩声中,那位优秀的作曲家张藜却在过去的7年里离我们而去。
回顾这段历史,《亚洲雄风》不仅是一首歌曲的传奇,更是张藜和徐沛东这对黄金搭档的见证。他们用歌声谱写了那个年代最动人的乐章,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是我生命中最亮的星光,我愿一生追随你的脚步……”
看到这条信息,我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唐朝,那时的月色如水,我带着疲惫的身心,坐在错落的墙垣边,回忆着自己的一生。
我的父亲是一名农夫,我自幼便在田野里长大,身上沾满了泥土的气息。农活并不轻松,日复一日的劳作让我的身上满是磨痕,但是我从未觉得辛苦,因为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父亲坚实的肩膀,有母亲和蔼的笑容,他们是我生活的全部。
可是命运总是捉弄人,在我十八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我的肩上。我像一只忙碌的蜜蜂,整日穿梭在田野和家里之间,辛勤劳作,换来的却是一家老小的温饱。
尽管如此,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始终相信,只要我努力,生活总会好起来。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眷顾我,生活的压力日渐沉重,我的身体也逐渐垮掉。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倒在了田野里,昏迷不醒。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她的声音在耳边回荡,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草药味,让我感到一丝安心。我挣扎着坐起来,看到床边坐着一位身穿白衣的女子,她的脸上带着温暖的微笑,让我感到一丝亲切。
“你醒了?”她轻声问道。
我点了点头,问道:“这里是哪里?”
她微微一笑,说:“这里是月老庙。”
“月老庙?”我愣住了,“我怎么会在这里?”
她没有回答,而是拿出一根红线,轻轻地系在了我的手腕上。
“这是什么?”我好奇地问道。
她说:“这是姻缘线,它会带你找到你生命中最亮的星光。”
我看着手腕上的红线,心中充满了疑惑。但是,我并没有多问,因为我知道,她一定有她的理由。
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她的眼睛如星辰般明亮。我们相爱了,她成为了我生命中最亮的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如今,我已经年过花甲,回首往事,我感慨万分。我知道,我的命运之所以发生转折,是因为我遇到了那个美丽的女子,是她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是她让我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我想,这就是命运的转折,从泥土到星光,从黑暗到光明,从孤独到幸福。
1978年12月,北京的冬天特别寒冷。在中央民族乐团的一间简陋宿舍里,46岁的张藜正对着桌上满满的稿纸发呆。
他夜以继日地写下了这些写满歌词的纸张,这是他的心血,但投出去的200多首歌词却没有一首被看上。
"北京?那里的人才多得淹不死你,你来就是自己找罪受。"编辑们的话像一把锐利的刀,刺得他喘不过气。那一天,那个在农村吃了十年苦都没掉过眼泪的汉子,在公路边蹲下忍不住失声痛哭。
1957年,为什么一个词作家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当时,张藜在吉林省歌舞剧院工作。他性格耿直,在"大鸣大放"运动中,他直言不讳地向领导提出意见。因此,他被错误地冠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发配到农村劳动。
整整十年,我就在这儿一直待着。
他曾经住在猪圈,还在马棚度过一宿,冬天更是连墨水都能冻成冰状物。他的军大衣已经发黄,解放鞋也破旧不堪,但他却一直穿着。
袜子破了洞,他就左右脚换着穿。
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家看望妻子和女儿。
1985年,作曲家秦咏诚创作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曲谱,许多词作家想为这首歌曲填词。秦咏诚认为张藜是他的大连老乡,便将填词的机会给了他。
张藜在湖南张家界参加笔会的火车上,因为太过投入地构思歌词,烟灰差点把枕头烧着。到达张家界后,一个清晨,他推开窗户,看到旭日照耀下的天门山,灵感喷涌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不到20分钟,歌词就完成了。
张藜每次见到李谷一,都要对她说声谢谢,感谢她的歌声让更多人认识了自己。李谷一的演唱使这首歌在全国范围内走红。
终于,他可以把妻子和女儿接到北京团聚了。尽管居住在朝阳区一栋没有电梯的老楼里,但一家人终究在一起了。
从此以后,这位词作家这一位“大器晚成”的人物,开始进入了他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阶段。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需要经历最深的泥泞,才能迎来最亮的星光。
在长期爱情的长跑中,我们始终是一家人。
2023年,88岁高龄的杨阜兰住在北京的家中,尽管有很多事情已记不清,但她依然为自己丈夫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
平凡的爱情同样值得歌颂。
1956年的辽宁音乐圈,张藜有了些名气。他的《荷花塘好地方》《春耕谣》被灌成了唱片,似乎会有好运气。
这一年,他遇到了比自己小两岁的杨阜兰。
她是单位的后勤人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但正是她,陪他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1957年,张藜被扣上“右派”帽子下放到农村后,身边人都劝杨阜兰:“你那么年轻,何必跟着他吃苦?快点离婚吧。”
杨阜兰咬着嘴唇说:"张藜是个善良的好人,我们已经有两个女儿了,我不能离开。"
就这样,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在沈阳生活,忍受着他人的冷漠和歧视。在工作中,同事们处处给她设限。即使在年节发福利时,烂苹果、蔫水果也都会被放在她的篮子里。
她受了委屈,只能回家偷偷抹眼泪。
张藜心疼妻子,也曾劝过她离婚。杨阜兰却说:"这辈子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只要你身体健康,我和女儿就有盼头。"
张藜被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不禁湿润了眼睛。
后来张藜成名了,全家人在北京团聚。杨阜兰依然默默付出:为了不影响丈夫创作,看电视时从不打开声音,走路也总是小心翼翼。
张藜只会偶尔下厨,但饭不是半生不熟就是咸淡失调,她却从来没抱怨过。
2016年5月9日,83岁的张藜因病去世。结束了与杨阜兰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如今,两位女儿担负起照顾杨阜兰晚年的重任,聘请了保姆照顾母亲,并经常回来探望。
回首往事,杨阜兰的付出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最动人的乐章。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词作家的整个天空。这或许就是张藜能写出那么多动人歌词的原因——他的身边,有一个最懂得爱的人。
有句话说,真正的爱情是共同度过患难,共同享受幸福。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杨阜兰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刻含义。